如何知道孩子心中想要什么?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父母都想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但是孩子像個謎,深深地吸引著父母,同時也困惑著父母。
他每一天都發生著變化,每一刻都在尋求刺激,每件事都令他感到好奇,任何例行事務都可能變成他的探究活動。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勁,似乎總有出人意料的舉動……怎樣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怎樣才能知道我們該怎么做?
顯然,語言不是孩子表達需要的主要手段,他們更多的是用行動,他們缺少語言這個人類主要的溝通手段,但好在孩子有著強烈的表達和實現內在需要的本能。他們從生命的第一刻起,就有能力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孩子竭盡所能地提供給成人與之溝通的信息。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并不缺少理解孩子需要的機會。我們的困難在于,我們常常容易武斷地認為孩子的行為是無意義的、無價值的。所以,對成年人而言,首先要學會破譯孩子的行為。如果一個孩子老愛在洗手間里玩水,把衣服玩得透濕,還感到其樂無窮;如果一個孩子寧可冒著被父母訓斥的危險,乘人不備“沖”到雨中享受雨的感覺;如果一個孩子總愛鉆到沙堆里去玩,那么父母該知道,這個孩子正需要大量的皮膚的觸覺學習。如果一個孩子老是在床上、沙發上跳個不停,并從中得到享受和快樂,那么父母該知道,這個孩子正需要來自地心引力的刺激,并且他正在學習適應這個刺激,也就是說他正需要學習和地球相處。如果一個孩子沒完沒了地讓父母和他一起玩藏東西、找東西這種“單調”的游戲,并且樂此不疲,那么,父母該知道,這個孩子正需要確定起一個重要的“信念”——不在眼前的事物依然存在。而這是孩子日后語言發展的前提之一。
僅僅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要還不夠,我們還得理解這些需要對孩子成長的價值。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打心眼里尊重孩子的需要,真正實現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才會樂意盡力去創造、滿足其發展所需的環境。我們不僅要具備育兒的知識和技巧,更要有高度的領悟和體驗能力,并能隨時放下自己的思維框架,站到孩子的立場去看世界。我們不僅要懂得該做什么,還要創造性地去達成這一切。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