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拿來主義”該如何正確對待
2歲左右的孩子,會搶奪別的孩子的玩具,或不肯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這并非“強盜”行為,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自私。作為父母,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處于“自我中心期”時,可以給寶寶一些必要的指導,讓寶寶早日建立所有權觀念。以下這些方法,對正確引導寶寶的“占有欲”,非常有效。
承認孩子的“所有權”
案例:三歲的小璐在家里大哭,媽媽也一臉怒色,狠狠地盯著小璐。原來,小璐的表妹黎黎剛好比小璐小一歲,媽媽就想收拾一些小璐穿不了的衣服和玩具送給黎黎,可小璐看到媽媽往包里裝這些東西時,就上來拼命搶奪,媽媽講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所以就出現了最開始的那一幕。媽媽特別不明白,這么多衣服和玩具,小璐根本用不了,為什么不愿意分點給妹妹,自己的女兒這么大了怎么這么不懂事?
媽媽正確引導:小璐這種行為在許多三歲左右的孩子身上都發生過,有的孩子寧可把玩具摔壞也不肯給別的小朋友玩。小璐媽不要感到太生氣,這個期間的孩子正處于自我中心反抗期,特別明顯的標志就是把所有屬于自己的物品都貼上一個無形的“物權”標簽,她真心實意的認為:這些東西既然是我的,我就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對孩子的物權概念,家長應該明確支持。如帶著孩子在室內走走,告訴他,哪些是專屬于他的東西。當孩子對著某樣物品嚷著“我的,我的”的時候,家長可以從旁肯定他。但同時,父母也要教他一些規矩:“對,這些是你的東西,慢慢說,不可以尖叫,媽媽不喜歡你隨便喊叫。”漸漸地,孩子會走出以自我中心的不利因素,同時還保留了因擁有“物權”而獲得的自尊和安全感。
引導誤區:父母要認識到,對物品的所有權和分配權屬于孩子自己,如果父母強行處理,會降低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產生反抗行為和不安全感,不利于今后與他人安全相處。
告訴孩子“拿”之前學會詢問
案例:小雅佳已經兩歲了,長得非常可愛,很討人喜歡。媽媽帶他去參加聚會時,連朋友家的小哥哥也很喜歡他,熱情地把自己的很多玩具拿出來給小弟弟玩。整個下午,雅佳都笑瞇瞇地在這些玩具中度過,讓媽媽能輕松地和朋友聊天,媽媽大大夸獎了雅佳的乖巧。回家后,媽媽才發現雅佳口袋里放著朋友家孩子的玩具小手槍。后來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幾次,媽媽不得不每次回家前仔細檢查雅佳是不是又順手拿了什么東西,媽媽很不解,雅佳自己有那么多玩具,怎么還喜歡“順手牽羊”呢?
媽媽正確引導:“順手牽羊”在兩歲左右的寶寶當中非常正常。寶寶長到兩歲時,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對“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較模糊。所以,對一切他們有興趣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雅佳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拿回家了,僅僅是因為他喜歡。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告訴他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里,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若發現孩子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
引導誤區:此時如果媽媽覺得“沒面子”、“沒教育好孩子”而出現沮喪、難過、生氣等情緒,并讓這種情緒影響到孩子,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和“別人”而已,而不是品質出了問題,但有的媽媽不理解,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是錯誤的。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