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寶不再怕打針,專家給你支招
家家都有個怕打針的小寶,快滿8個月了,過幾天又到了打預防針的日子。是不是你家小寶怕打針?此刻也許你正為這事感到著急,不用緊張,看看心理學家怎么為你支招。從心理專家的眼睛里看“打針”這件事,絕不僅僅是說句“寶寶別哭“那么簡單。其實,成長的很多小事里,都藏著大學問。
寶寶打針時哇哇大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多數寶寶在媽媽的安慰下可以很快平復,也不會特別抗拒打針,而有些寶寶卻反應非常強烈,媽媽用什么招都不靈?此撇畈欢嗟膶殞殲槭裁幢憩F如此不同?從下面這三個關于打針的故事中,你或許能找到自己和寶寶的影子。
第一個故事:媽媽比寶寶更“怕”打針
快滿8個月了,過幾天又到了打預防針的日子。這幾天,只要一想起這件事,晴晴媽的眼圈就會紅起來:這么小的寶寶,小胳膊上的肉肉那么嬌嫩,卻要被尖銳的鋼針扎下去……每當想起這些,晴晴媽心里就會一陣陣心痛。而晴晴呢,也對打針這件事特別敏感,只要發現爸爸媽媽是帶自己去打預防針,晴晴就會驚恐地“哇——”的一聲哭起來?吹竭@個情形,晴晴媽就更加難以承受了,往往自己也會忍不住跟著晴晴哭起來。
心理專家說:1歲以前的寶寶,往往會通過媽媽來感知外面的世界。
一般來說,寶寶的自我意識要到1歲之后才開始萌芽,在這之前,寶寶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是寶寶與外界建立聯系的通道,寶寶通過媽媽來感知外在世界。這個時候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寶寶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此時的寶寶還不能理解語言的涵義,他們是直接通過感覺大人的情緒來實現交流的。有的時候,父母可能還沒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而小寶寶卻已經準確無誤地捕捉到了。
提示:媽媽更要做好情緒管理。
晴晴媽內心里可能有很多未釋放的恐懼,對打針這件事有未處理的情結,而且媽媽自己可能就害怕打針。或者說,打針所關聯的感覺觸發了媽媽的某種被隱藏的記憶。這些,晴晴媽自己可能都還沒感覺到,但是已經被晴晴捕捉到了,而8個月的晴晴分不清這種對打針的恐懼究竟是媽媽的還是自己的,她只是單純地感覺到了,所以也就會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
第二個故事:打針一點兒也不疼嗎?
咚咚是個乖寶寶,平常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都乖乖地遵從媽媽的安排。可是,一到打預防針,咚咚就像變了一個孩子似的,越跟他說“不疼、不疼”、“別怕、別怕”,咚咚越是鬧得厲害、哭得起勁,常常是一路哭鬧掙扎,直到需要媽媽和護士阿姨兩個人摟住他、摁住他,另一位護士阿姨才能把針扎進去。有時候,因為咚咚掙扎得太厲害,還要補上一針。咚咚媽為此又氣又急又心疼:“打個預防針能有多疼啊?咚咚卻像蒙受了天大的不白之冤,恨不得把醫生的桌子都掀了,也沒見其他的小孩子像他這樣鬧的!”
心理專家說:寶寶對疼痛的感知與成人不一樣。
寶寶打針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愛對寶寶說:“不疼不疼,一點都不疼。寶貝勇敢點兒。”但是,打針真的不疼嗎?打針的疼痛對于成人來說,也許不值一提,而對于一個寶寶來說,他的承受力可能只有成人的幾分之一,或者十幾分之一,但是他所感知到的疼痛卻可能是成人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盡管每個寶寶感受疼痛的閾限不一樣,對痛覺感知的發展程度也有快慢,但是疼痛一定存在,這一點毋庸置疑。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