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考越笨的真相是什么
當孩子從早晨一睜眼就要準備考試、滿足大人的要求時,她或他的內心世界就變得越來越枯萎,漸漸喪失了原創能力。我們整個社會、整個文明,都要為之付出代價。
然《義務教育法》有明確的規定,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免試就近入學,不得通過考試或測試選拔錄取學生,但“小升初”的考試仍然屢禁不止,或有變通的“推優入學”制度,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許多家長,從孩子一入小學就開始為“小升初”做準備。哪怕是反對應試教育的家長,也頂不住這種升學壓力。
應試教育摧毀了孩子們的童年,使孩子從小厭學,這已經是被我們的社會普遍承認的事實。但是,仍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嚴格訓練,有助于孩子們從小打好基本功,在未來的競爭中先聲奪人。真是如此嗎?
心理學實驗證明:考試會讓人越學越笨
實際上,最近幾十年國外的一系列教育學研究和心理學實驗證明,以考試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會讓人越學越笨。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Ryan和WendyGrolnick曾經對小學生做過一次實驗。孩子們被隨意分成兩組,閱讀適合他們年齡的兩篇短文。一組孩子被告知,讀完后將有針對性的測驗、打分。另一組孩子則沒有這種負擔,可以隨興閱讀。專家們事后對兩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過程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隨興閱讀的孩子,比起為了考試而閱讀的孩子來,對文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深入得多。一周后再進行考察,發現兩組孩子對所閱讀的文章都忘記了許多。但是,為考試而閱讀的孩子忘掉的東西比起另一組孩子來要多得多。
另外一位心理學家EdwardL.Deci在1969年還進行了一次略為抽象的心理實驗。他把隨意選出的大學生分成兩組,玩一種叫Soma的積木游戲。這種玩具可以拼組成不同的形狀,玩到復雜時非常具有挑戰性。兩組學生要花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按照規程玩這種玩具。第一組被告知,他們每按紙上的圖案拼組成一個形狀,就能掙一美元。按照1969年的物價,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錢。另一組學生則沒有任何獎勵。半個小時一到,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家:“請等一下,我出去幾分鐘印出有關問卷,請各位填寫。”但他出去后并非印制問卷,而是通過秘密觀察孔看看屋里的動靜。結果發現,拼組一件能掙一塊錢的學生,基本就不接著玩兒了。而那些沒有掙到錢的學生,許多反而是欲罷不能,用這些積木堆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形狀。
有效地驅動人的行為:是內在動機,還是外在控制?
心理學家把這些實驗結果歸結到一個問題:是什么能有效地驅動人們的行為?是內在動機,還是外在控制?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