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差將會影響寶寶心理發育
現在已經是文明社會,舊的婆媳之間不平等的家庭關系已經沒有存在的土壤,但是,婆媳之間在心理上“明爭暗斗”的“拉鋸戰”還是存在的,并反映到對寶寶的養育態度和行為上,進而影響寶寶的心理發育。
薛女士做了媽媽以后,婆婆就來照顧她和小孫子。婆婆是從農村來的,身體好,能干也能說,一開始倆人相處還挺好。但半個月以后,薛女士的母乳就很少了,不夠寶寶吃的,需要添加牛奶。白天還沒關系,到了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的,寶寶半夜餓了要吃奶,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便起床熱奶,薛女士身體虛弱,很不適應半夜起來“工作”。于是,面對寶寶的哭聲,有時婆媳倆都木木的,遲遲不愿起床給寶寶喂奶,慢慢的,倆人心里開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推諉和責備。
有一天中午,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似有意似無意地說了幾句話,讓薛女士心里很難受。婆婆對著寶寶說:“你看你這個媽媽呀,連奶水都沒有了,算什么媽媽,奶奶年輕的時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時候,婆婆還會邊喂邊對寶寶說:“我的小孫子好命苦呀,連奶水都吃不上!”雖然婆婆說的都是事實,但薛女士還是有一種針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無能呢,母乳不夠遭婆婆的奚落,一向沒輸過的薛女士不得不服輸。因此,有時她對婆婆和寶寶,甚至丈夫都有一種無名的惱火。
更為關鍵的是,寶寶屬于難養型氣質,特別愛哭,白天不睡長覺,醒了就哭,夜里是個“吵夜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這時候,寶寶就會一聲高過一聲地哭,有時候,薛女士氣得對寶寶大聲嚷:“哭什么哭,煩死人了!”寶寶仿佛理解了媽媽的怨氣,哭得聲音更大了。結果,兩個月以后,發現寶寶兩側腹股溝疝氣,其他發展也有一點麻煩,比如他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非常緩慢,薛女士非常著急,簡直覺得寶寶是“孺子不可教”。
婆媳失和,寶寶遭罪
很多大人都認為,小嬰兒只有生理需要,餓了就哭,吃飽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還有什么心理需要?所以,我們時常能聽到“小寶寶是最幸福的,整天無憂無慮”之類的話。其實,對兒童心理有過深入了解以后,你就會發現,小寶寶不但“有憂有慮”,有時他還會付出整個身心去排遣自己的不安和煩惱,尤其能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發出敏銳的反應。
目前已經有研究發現,嬰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建立起“內部工作模型”(IWM),這是寶寶對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護者)及自我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的穩定的認知模式。嬰幼兒在IWM的運行下,依據自己對人際關系的“洞察”,最終形成自己行為的組織化和整體化。如果成人之間對待寶寶的態度和行為是矛盾的,他就無法建立穩定的認知模式,他的情緒、態度和行為也就常常顯得難以預料。假如再遇上心急不耐煩的家長,寶寶與家長之間的行為與情緒就形成互為因果的不良循環鏈,導致寶寶的心情很累,當然家長的心情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間還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關系中,婆媳之間的心理矛盾是潛在的、隱晦的,同時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矛盾那樣簡潔明朗,處理起來比較容易挑明,把話說在明處。薛女士就陷入這樣的關系困境中,婆媳之間認為彼此都應承擔照顧寶寶的責任,而責任一旦擴散,就等于誰都有責任,誰也都沒有責任,這種“心理拉鋸”影響了她們及時識別寶寶的心理信號,寶寶在無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罵中建立不了穩定的“內部工作模型”。疝氣是寶寶付出的身體代價,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困難,則是寶寶付出的心理代價。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