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孩子總喜歡沒大沒小
如果家里沒有個一兩歲的孩子,你肯定意識不到他們有多萌。他會嘗試坐在娃娃的小椅子上,他會用球拍大的勺子吃東西……不信?看視頻。小家伙為什么這么“沒大沒小”呢?
只有家里有個一兩歲的小家伙,你才會知道他有多萌:有時,他拿起一個凳子形狀的小玩具,各種嘗試,想要一屁股坐上去,就好像不知道這么小沒法坐;或者他拿起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布娃娃,試圖塞進跟他腦袋般大小的玩具車里;有時他嘗試把自己的小腳丫穿進爸爸的皮鞋里,大大的鞋子老是不聽話地掉,而他卻還鍥而不舍地努力……
經過了各種認真嘗試還是失敗,這時的他可能會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像什么都沒發生,“搞不定拉到”,還可能會生氣甚至哭鬧起來。在一旁觀看的你可能覺得小家伙鍥而不舍很可愛或者很傻,卻意識不到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要經歷這么一個“沒大沒小”的階段。
你不知道的“尺度誤差”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尺度誤差”(ScaleError)。這是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朱迪•德洛克(JudyS.DeLoach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實驗室情境下誘發了這一現象。在給一批18-30個月大的孩子玩過一些正常大小的,他們可以自由進出、玩耍大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后,接著給他們換成一模一樣的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的微縮玩具版,小到只能拿用手玩。幾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覺地表現出了尺度誤差:他們有的想從玩具滑梯上滑下去,有的反復擺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還有的想拉開車門鉆進玩具小車里。當他們發現這些嘗試都不可能時,還會流露出困惑、不開心的表情。
“尺度誤差”現象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爾•羅森格倫(KarlS.Rosengren)等人請志愿參與實驗的父母觀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誤差現象。他們發現,這些13–27個月大的嬰兒除了一個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過一次尺度誤差,在6個月的時間里他們犯尺度誤差的平均頻率是3.2次。網絡調查也得到了類似結果,父母報告自己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有尺度誤差現象,不過在幼兒園中班時期,這種錯誤呈現下降趨勢。可見,這還真不是某些個別孩子的個別行為。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