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可以 但不要傷及自己的孩子
“媽媽,你為什么要生下我,生下我卻不愛我,生下我卻拋棄我,當初在生下我的時候為什么不丟棄我-------”這是一個12歲的孩子對媽媽的哭訴和怨憤,因為兩人在結婚后感情不和諧總是吵鬧不安寧,在無助中媽媽選擇離家出走然后提出離婚,也是在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候丟下孩子再次尋找屬于自己的愛情,如今孩子已經長大,因為總是惹是生非,爸爸把孩子又交給媽媽,說孩子缺少母愛,希望通過媽媽的誘導讓孩子找回自我和信心。
當初媽媽丟下孩子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與孩子爸爸一起爭吵打鬧,為了不再影響孩子成長選擇離婚,希望彼此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為了孩子,媽媽也想堅持,在受盡委屈和付出努力后還是不能讓自己看到希望,想到不論怎么樣孩子畢竟是孩子,爸爸也不會虧待孩子,就狠心丟下孩子離開這個家,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后,孩子已經初二,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總是厭學,打架,要么就是上網玩游戲,好像大家眼里的問題孩子在他身上都能夠發現,爸爸也經常打罵孩子,希望孩子能夠爭口氣,但愈是這樣孩子愈是叛逆,有時甚至還要爸爸對打,在朋友的建議下把孩子送到媽媽這里,說是孩子從小缺少母愛,希望孩子能夠在媽媽這里收性子,能夠找回原來的開心陽光自信的孩子。
媽媽一直在哭訴,感覺對孩子不公平,雖然現在的老公也同意孩子回到自己身邊,但因為孩子身上諸多的壞脾氣讓自己受不了,不知道如何才能打開孩子的心結,怎么樣才能接近孩子的心,自己也在想方設法讓孩子開心,但感覺與孩子之間隔閡很深,發覺孩子的眼里不時露出恨的眼光,特別是不順心時,孩子的眼神讓自己懼怕,為什么到處惹人喜歡的孩子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是誰讓孩子成為今天的這個樣子?在媽媽愧疚無奈中,能夠聽出對孩子的期盼和無助,當然更多的是想用自己的行動來挽回孩子的心,就像剛開始孩子對媽媽的哭喊:媽媽,你為什么要生下我,生下我卻不養我,為什么不再我出生的時候就丟下我呢?---------
成人的恩恩怨怨是成人的事情,孩子是無辜的,但很多時候本是兩人愛情結晶的孩子卻最終成為兩人愛情的受害者,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在勉強維系自己搖搖欲墜的婚姻,也有父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唯一,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年華,但最終還是讓孩子承擔自己曾經沖動做出的選擇,愛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在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特別是有了孩子,在自己清楚和明白自己的追求后再次做出抉擇時,是否想過孩子的感受呢,作為父母追求自己的幸福沒有問題,問題是自己留下的孩子丟給誰,在咨詢中有人把孩子丟給老人,也有人會為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把孩子及早送進私立學校,但誰又能理解和懂得孩子內心的需求呢?孩子內心的渴求誰又能夠滿足?很多時候孩子缺少的不是金錢和物質的需要,而是家的溫馨和父母的愛,但這份愛如何滿足和給予孩子,作為為人父母如何面對真的需要當事人重新認識和梳理。
在與孩子和媽媽的互動中,可以感受彼此間的缺失和想擁有的愛,如何去找回這份愛,怎么樣才能夠真正擁有這份愛,需要媽媽當然也需要孩子重新在自身覺醒,而不只是抱怨和委屈,當彼此付出愛,媽媽能夠做好屬于自己的角色而盡可能抱怨冷落孩子,相信孩子的心一定會回歸家庭,問題是父母如何去愛孩子,怎么樣的愛才是孩子需要值得媽媽和爸爸深思,同時也提醒婚姻糾結中的父母還有即將選擇離婚的家庭慎重去做出自己抉擇,因為在你放棄婚姻和愛情的同時,還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不要因為暫時的沖動拿婚姻開玩笑,你可以游戲自己的婚姻,但自己的孩子,當孩子有一天長大又會用怎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父母是否值得爸爸媽媽反思?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