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好媽媽不應該整天把孩子拴在身邊
很多父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媽媽,希望與孩子一直保持親密,將這種欲望凌駕于孩子獨立探索的需要之上,以親子依戀為由將孩子緊緊拴在自己身邊,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后心智不成熟。
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依戀是人類發展的最強大動力。依戀開始于嬰兒期,持續到成年期。人類進化了數百萬年,依戀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媽媽換尿布時把手放在寶寶的肚皮上,在喂奶時充滿愛意的凝望,做出微笑或者驚奇的表情,這一切都會刻入孩子的神經系統,成為孩子安全感的基礎。
美國育兒專家哈拉•馬拉諾介紹,媽媽對孩子的依戀是快速建立的,內部是激素在發揮作用,外部是擁抱、哺乳和眼神接觸。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則是逐步建立的,持續到一周歲左右。孩子通過父母照顧時的身體接觸,逐漸將媽媽和爸爸的形象內化。孩子心中的父母“照顧者”的形象是一種巧妙的心理機制,其產生的力量比真實的父母還大,因為形象常在心中,日后面對逆境,縱然父母不在身邊,心里仍然得到支持的力量。
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媽媽,希望與孩子一直保持親密,將這種欲望凌駕于孩子獨立探索的需要之上,以親子依戀為由將孩子緊緊拴在自己身邊:整天抱著寶寶,和寶寶同睡一張床,甚至哺乳到6歲或者更大。如果做不到的話,似乎就沒有給寶寶足夠的愛。
馬拉諾認為,過度強調親子依戀造成很多孩子不懂得獨立,長大后仍然心智不成熟。這些媽媽誤解了依戀的功能——依戀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離,為孩子能夠獨立地探索世界而提供足夠強的安全感。實際上,如果分離沒有發生,依戀系統也沒有被激活。內心的父母形象要起作用,分離是必不可少的。
在開始的時候,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接觸的必要性日漸減退。馬拉諾建議順其自然放開孩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探索世界。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