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嘮叨媽”當心逼出“精神?焙⒆
“聽媽媽的話”,孩子很受傷。不同于周杰倫那首孺慕情深的歌,26歲的漢陽小伙文海,遭遇“嘮叨媽”成天安排吃、穿、行以及逼婚,采取不說話,不爭執的消極抵抗策略,長久以來,心理包袱越來越重,最終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被“嚼”成“精神病”。
這是一個極端的故事,但這種極端是數量少,不是性質罕見。微博上,這個帶點黑色幽默的“杯具”引起了熱烈討論和共鳴。不少網友講述自己被逼婚、受父母控制、被當作“私有財產”的類似遭遇,甚至調侃“同在奔往精神病院的路上”。有網友還表示,要轉給父母看,如果父母再嘮叨,就要“裝精神病”。
微博用戶多為年輕人,因此,這種“哀鴻遍野”不代表親子之間群體情緒的全貌,只折射出年輕一代的呼聲。雖然父母、長輩一方在虛擬討論中沉默,現實中形勢卻恰恰掉了一個個兒,父母們的絮叨占據強勢地位,子女僅有招架之功,罕見反抗之力。明明都有滿腹的話,父母和孩子卻不能合理溝通。這背后,不是一個家庭、兩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在深遠的文化、時代背景下,倫理秩序轉變、親子溝通機制斷裂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們信奉儒家的倫理秩序,強調長輩對子輩的權力。這種權力擴散在不同領域,家庭領域尤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結構生產和再生產最隱秘的地方,家庭中的權力分配是社會權力分配的縮影。雖然近代以來不同思潮的沖擊多少淡化了這種影響,但深入到社會的細胞——家庭中,這種影響還普遍存在,對老一輩父母尤甚。
而現代的倫理秩序,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立,重視核心家庭的價值。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對自己負責的獨立存在。在開放的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們,多少受到這種理念的影響,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反對家長的控制。但是,父權制倫理“余威尤在”,在父母長期以來命令式的獨角戲下,年輕人們還不習慣和父母坦誠溝通。這就形成了斷裂,帶來了沖突。
人格不獨立導致的求同、攀比心理,也傷害親子關系。當子女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父母的焦慮和壓力也就延伸到了子女身上。讀書的時候,父母間攀比成績,畢業之后,攀比工作、婚姻。于是,在人口性別比失調的情況下,“逼婚”日漸成為親子矛盾突出的領域。二十五六歲的青年人,承擔著工作和父母的雙重壓力。
我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對,也不對。如果父母過于控制子女的生活,壓抑子女的精神生命,向子女轉嫁壓力,這不是真正為孩子好,而是一種自私。兒孫自有兒孫福,焦慮的中國父母們不妨停下來反思。
而年輕一代們,既然追求負責任的獨立人格,就應當認識到,某些現實責任是逃避不了的。傳統的倫理觀念并非全然糟粕,可以合理借鑒。如在處理親子沖突時,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的溫情溝通,取代消極抵抗和抱怨,也許是更有建設性的辦法。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