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對兒童進行物質獎勵教育
小時候你有沒有因為成績提高或者在某些事情上表現良好,爸爸媽媽許諾你一些事情?或者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沿用這種教育方式,同樣因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令你滿意的事情而加以獎勵?
這種教育方式是很多家長都會采用的,但是究竟對于孩子的成長發展好不好呢?這個就要慎重考慮了。
對兒童物質獎勵對不對
此刻的你是否正在為此頭疼——不知什么時候起孩子做某件事情變成是為了獎勵,不獎勵就沒有了動力。
什么時候我們該用獎勵?
在探討這個話題前,我們先看一個老人與熊孩子的故事。
話說在漫長的暑假或者寒假期間——總之是那一段讓家長崩潰的時間里,有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門口玩愉快的玩耍。奈何老人年紀大了,受不得這般吵鬧。幸而我們故事里的老先生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于是他利用心理學的一個原理,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一天,老人正在午休,這群熊孩子又來了。在門口吵吵鬧鬧,玩打仗游戲,踢易拉罐,真是不亦樂乎。我們的可憐的老人家拄著拐棍,壓下怒氣,微抬嘴角拉扯出一個笑容走到門外對熊孩子說:“孩子們,你們玩的很開心,讓我也覺得年輕了很多,謝謝你們。為了對你們表示感謝,我決定給你們每人5塊錢,請你們明天繼續來玩。”熊孩子們答應了,開開心心的接過錢走了。隔天同樣的時間,吵鬧聲再次響起。這次老人卻不再憤怒,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他對孩子們表示由于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給每個孩子2元錢。孩子們雖有些失望,還是接受了。第三天,當老人拿出1元錢的時候,熊孩子們憤怒了,他們大聲喧嚷“你以為我們每天在這里喊跳不累嗎?才1元錢,我們不干了!”于是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生活。
聽到這個故事,你大概會為老人的機智贊嘆?赡阌袥]有想過,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也在無意中做了同樣的事情。
6歲的彤彤繪畫很有天賦,經常一個人趴在桌上畫。媽媽為了提高她的積極性,每次畫完一幅畫就會用買零食、延長看電視時間等方式獎勵她。最初一段時間的確有效,彤彤繪畫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陕膵寢尠l現彤彤有時畫的畫不再像最初那么鮮活富有想象力了,而且彤彤對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一盒薯片不夠,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讓看電視就不畫畫。
我們不僅要問:是什么改變了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當我們是因活動本身的興趣、完成活動后的樂趣或活動對人的挑戰力而自發的從事某種活動時,我們的動機源于我們內部。而為了某種外在結果而從事某種活動則是外部動機。
不管是第一個故事里的熊孩子還是彤彤,他們行為發生改變的原因是外部動機的出現使內部動機被削弱。當我們用外部獎勵的方式去對待時,相當于是引導孩子把他們的行為與獎勵聯系起來而不是自身的愿望。接著,他們自覺度下降并漸漸對活動失去了興趣。一旦外部獎勵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將停止此項活動。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部動機呢?也許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從中收獲樂趣;
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三、包容而非控制的環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為他們提供建議和選擇,并鼓勵其負起獨立選擇的責任;
四、設置有適當難度的任務——太難或太簡單都不利于內部動機的培養。
每一種方法都不能簡單地用好壞來評判,而是要看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就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家庭在采取這種方式,并且效果良好。
好文推薦: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