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更聰明 重視少年時期腦部發育
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舉一反三。不少家長挖空心思給孩子買保健品、做好吃的美食,帶孩子做各種訓練,但卻忽略了一點。
哈佛大學神經學教授詹森(Frances Jensen)的兒子進入青春期后,一改過去聽話乖巧、成績優異的行為,突然跑去染髮,并熱衷奇裝異服。她和普利策獲獎記者拿特(Amy Nutt)合作寫成的《少年腦》(The Teenage Brain),以多年的科研和親身體驗為依據,闡述了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過去,科學家以為人腦十歲就定型了。其實,少年人大腦的前庭(frontal lobes)缺乏“白質”(white matter)黏合,左右腦直到二十五歲左右才完全合攏。少年人的腦部尚未發展成熟,他們無法有效樹立目標,對行為的后果缺乏洞察力,常顯得自私、魯莽或喜怒無常。成年人更懂得權衡利弊、控制沖動、平衡自私和無私。因為少年人還在學習使用“新腦”,壓力、疲勞或挫折都會引發大腦“故障”。
另外,少年腦更容易興奮。一方面,這讓孩子學習知識更快,更易適應環境。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他們更易對酒精、煙草、毒品上癮。毒癮對他們認知的有害影響也更持久、深遠。他們也更易受同伴影響,對同齡人的接受或拒絕反應特別強烈。科學家說,孩子青春期,父母要“小心輕放”。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要“血腥鎮壓”。孩子總有一天會意識到,除了朋友,父母也能提供有用的建議和幫助。
最后,人腦發展需要時日,白質的緩慢凝結有利于提高腦部靈活性,是人類進化中產生的獨特功能。
孩子的腦部在青少年的時期最為活躍,但也因其并不成熟而出現缺乏洞察力、自私、魯莽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注意,需小心輕放,不可“血腥鎮壓”。
相關文章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