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媽貓爸》中看兒童抑郁癥的原因
近日,一部《虎媽貓爸》的電視劇,引發觀眾收視熱潮。劇中提到了教育理念,其中女主畢勝男,畢大千的教育尤其嚴厲。在畢大千的填鴨式教育下茜茜患了兒童抑郁癥,不愛說話,不讓人碰,大吵大鬧。關于兒童抑郁癥,很多家長沒有明確的認識,認為孩子不愛說話,脾氣暴躁是正常的。但是往往這些想法使我們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抑郁癥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障礙。美國研究者的調查表明抑郁在兒童中的發生率為0.4%~2.5%,在青少年中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這與澳大利亞及意大利的研究結果一致。在10歲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隨年齡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接近男女比1∶2。
遺傳因素
有結果顯示家族內發生抑郁癥的概率約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緣越近,發病率越高。異卵雙生子同病率為19.7%,自幼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后期同病率高達66.7%, 且遺傳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遺傳影響,青少年受遺傳因素影響大于兒童。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兒童抑郁與母親有關,而與父親無關。對于家庭關系的研究均表明兒童青少年抑郁與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系,女孩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郁。關于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保護將導致或加重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癥狀,而給以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溫暖,將能減輕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或減少患病概率。此外,家境貧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
社會支持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抑郁有較高的負相關。有研究表明,同伴關系差的小學生與具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小學生相比,更易患抑郁。抑郁大學生對社會支持的感受較低,未能發展有效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將自己認知為人際交往無能,體驗著焦慮和社會拒斥感。
應激生活事件
兒童青少年抑郁的促發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壓力,即各種應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狀況的變化和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有研究者發現身體健康水平低下的兒童更易產生抑郁及焦慮情緒問題。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也可能引起兒童青少年抑郁的發生。有研究表明臨時接受寄養服務的學齡兒童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美籍非裔兒童,其原因可能是兒童因突然離開了原來的家庭、朋友、學校及對他們熟悉的一切而感到壓力,暫時顯得情緒抑郁。另外,住院也易引發抑郁,原因可能是住院擾亂了兒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患兒感受到挫折或限制、與熟悉環境分離,使兒童產生自卑感、變得不知所措,焦慮不安,孤立,對他人敏感等,歸屬感受到威脅。住院期間,親人的情緒變化也成為影響兒童情緒的重要因素。有學者提出,抑郁和抑郁的反應,很容易被兒童從關系密切的成人,特別是父母那里學習和模仿。
做為家長我們不單應該給孩子一個富裕的生活更應該給他們一個健康的童年。其實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她們在充足的物質生活面前更缺的是關愛。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