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關注的兒童恐懼心理
兒童恐懼心理多發生在受到周邊事物、人的或者生活當中的經歷的事,兒童恐懼心理指的是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懼,如怕動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對代表某些事物的詞語也會發生恐懼。怕,已經成了現代孩子的一種心理疾患。
兒童恐懼若經常發生,會影響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嚴重者可導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一份調查資料表明:正常兒童中,9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則有7種以上的害怕。怕,已經成了現代孩子的一種心理疾患。
兒童的“怕”有三種類型:
自然恐懼 如怕打雷、怕鞭炮聲;怕影子、怕黑;怕動物。
社會恐懼 如怕上學、怕考試、怕被批評;怕獨自在家、怕獨自睡覺;怕壞人、怕走丟、怕警察。
社交恐懼 如怕說話、怕陌生人。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對策:
0~1歲 對具體的刺激產生恐懼,比如噪聲。這個時期嬰兒聽覺較為敏感。
對策:父母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撫,避免強化噪音。
1~2歲 與撫育者分離產生恐懼,孩子對帶養人的依賴性非常強,應嘗試逐步分離。
對策:保證在許諾的時間回來,以減輕孩子的不安全感。
2~6歲 對想象出來的東西或未知情況下的預想產生恐懼,比如強盜、黑暗等。4歲時達到高峰,此后開始下降。這個時期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想象力也豐富起來,但又缺乏足夠的認知。
對策: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面對,盡量陪伴孩子,給予心理上的支持。
6~12歲 對學校、搶劫、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等產生恐懼,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并由于父母對學習的過分關注而出現對成績的焦慮。
對策:父母可在行動上緩解孩子的恐懼,認真傾聽孩子的害怕,保護孩子。
如何預防兒童產生恐懼心理
一、不溺愛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溺愛對兒童心理發展是最有害的。對孩子溺愛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度保護,看見孩子有一點恐懼表現就立即帶孩子避開恐懼對象,使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勇敢精神的機會。長此下去,對孩子堅強個性的塑造是絕無好處的。被溺愛的孩子大多膽怯,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這樣,其恐懼的發生率會更高。
二、對孩子不宜反復無常
有些家長一會兒說孩子應該這樣,一會兒又要求孩子那樣,孩子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做對做錯都挨批評,就會形成行為恐懼的心理。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教育要規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父母不可隨便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對父母過分懼怕,會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臉色行事,怕父母無緣無故發脾氣,怕自己無緣無故受罰,以致形成畏畏縮縮的壞習氣。
四、不要過分責難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可有節制地表示氣惱,正確運用孩子對做錯事的恐懼心理,教育和引導孩子學好,不能過分責難。過分責難會挫傷兒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
認真對待兒童的恐懼心理,不要過擊的責罵、打罵孩子,當孩子遇到某些恐怖時,父母可在行動上緩解孩子的恐懼,認真傾聽孩子的害怕,保護孩子。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