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寶寶心理健康父母須做到3件事
每位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更多的保護和關愛,那么這就需要家長朋友們在照顧寶寶成長的時候,不要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而且大家要知道,這種心理保護應該從孩子在嬰兒時期就開始。
人的心理活動是從嬰兒期開始的,新生兒出現明確的條件反射行為就標志著心理活動的發生,并伴隨著人的畢生發展,在不同階段有其相應的發展特點。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對個體的畢生心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對兒童進行良好心理培育遠比兒童肌體生長培育難得多。
如何評價嬰幼兒的心理健康:
可以通過這些方面的能力判斷
(一)動作發展;
(二)語言發展;
(三)認知能力的發展;
(四)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
嬰幼兒期的心理訓練——嬰兒出生后,即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不斷地形成條件反射,標志著心理活動的萌芽與發展。
1、給予嬰兒動作、行為發育的幫助和訓練;
2、有意識對嬰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
3、促使嬰兒的言語發育;
4、培養嬰兒的良好生活習慣;
家庭是嬰兒第一個社交群體,它在情感上給予她安全感。家庭成員之間語言聲調的情緒色彩、相互給予的摯愛和關懷會感染給嬰兒。當嬰幼兒表現出歡樂、幸福、熱愛這類情感時,應該以積極的反應來鼓勵她。對孩子哭鬧的反應也該是積極的,如果嬰兒哭鬧時需要得到適當的滿足,會有一種強烈的安全感。 父母是否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嬰兒的負面情緒是很重要的。 如果從小培養積極的情緒,孩子的歡笑將多于憂愁、快樂多于痛苦、信心多于恐懼、幸福多于憂慮。
由于孩子正處于個性形成時期,這些最初的心理行為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 有固定的帶養人(主要是指媽媽),充滿愛心且能適時回應嬰兒的生理需求,是其發展對成人“基本信賴”的關鍵。 如果孩子的生活充滿混亂與不和諧,換句話說,他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則孩子接受到的訊息是:“成人的世界是無情的“。 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他們的感覺器官已經十分發達,甚至能有選擇地做出反應,嬰兒的這些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由于嬰幼兒具有各種心理活動能力,因此,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和不良的環境因素,以及本身的生物學因素,都有可能使嬰幼兒出現心理問題。 嬰兒由于表達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哭或者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他發出的信號總是得不到回應,嬰兒就會陷入一種無助狀態。嬰兒會得到一種經驗,即他們自己不能控制自身的環境,因而逐漸放棄對環境的探索。 當嬰兒得不到回應性環境時,他只能學會放棄,這些嬰兒常常表現出冷漠、被動和退縮,反應遲鈍,發育緩慢。因此,不必擔心經常抱寶寶會使寶寶成癖,想抱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把寶寶抱在懷里。
為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母親應做到:
1、及時哺乳,哺乳時要將嬰兒抱起,并且一邊哺乳一邊同嬰兒溫柔地說話,;
2、一歲半以前的孩子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因此母親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至少在嬰兒出生3個月內,嬰兒一啼哭就應該馬上摟抱他,給他溫暖和安全感。
3、按照嬰兒的月齡,準備色彩鮮艷的玩具、圖畫,促進其感官的發育。此外,動聽的樂曲、歌曲,成人委婉生動的話語,均對嬰兒心理發育有良好的影響。 總之,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培養嬰兒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需要一定的規律和秩序,只要父母能堅持,孩子一定會以良好的狀態作為回報。
為幫助嬰兒獲得良好的心理發展,作為母親應該對嬰兒發出的信號給予積極的應答,并經常對嬰兒表達自己積極的情緒情感。
嬰兒喜愛人類面孔的程度遠遠超過顏色或其他圖案,所以一定要把您的面孔貼近寶寶(尤其是剛出生時),讓他看到您的容貌。 嬰兒對自己生存環境的安全感就建立在“啼哭可以獲得幫助”這個條件反射上面。
獲得安全感的嬰兒在與外界的交往中是積極主動的,容易獲得他人的喜愛。這個結果又會強化嬰兒與他人交往的自信心,也為日后奠定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基礎。
在寶寶處于嬰兒時期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父母們能夠在生活中做到上文中所提及的這些事情,不止可以讓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而且還能夠促進親子關系。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