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模仿與反模仿的思考
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就發生這么多校園惡性血案。從犯罪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角度看,如此高密度發生類似犯罪手段的案件,基本符合“犯罪模仿”理論。
從3月23日福建南平殺童慘案到5月12日陜西南鄭砍殺幼兒血案,在差不多50天之內,至少發生了六起針對幼兒園兒童和小學校低齡學生的屠殺事件,平均每天有數名學生死或傷于這樣的暴力犯罪。從犯罪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角度看,如此高密度發生類似犯罪手段的案件,基本符合“犯罪模仿”理論。
首先要申明的一點是,“犯罪模仿”理論揭示了特定犯罪手段和行為因被其他潛在犯罪分子所知悉而會被效仿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犯罪行為都必然會引發“犯罪模仿”,只是從連環殺童案的發生來看,基本可以斷定,南平案的犯罪手段正被模仿和擴散。
巴爾的摩大學犯罪學家杰弗里·羅斯認為:“當下發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對于有某種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賬的人來說,當他們聽說別的地方發生了什么事,這會讓他們變得大膽。”
有的動機可能就是為了出名,受到關注,為了達到出名的目的,他們有把事情“鬧”得再大一點的犯罪沖動,所以選擇在公共場所對無辜平民公然實施犯罪。心理學愛蘇雷特說:“哪怕是被描述成魔鬼,這樣的出名對有些人仍然很有吸引力。”據報道,某一犯罪分子被逮,央視記者追去采訪,犯罪分子開口就是“感謝CCTV的關注”。從社會心理學上看,某一類被認為具有轟動性的行為,總會發生“維持效應”,以求得到同樣的社會反應。
也有可能這類模仿動機僅僅在于技術性問題。他們覺得比起其他犯罪手段,這類襲擊校園兒童的犯罪形式更容易得手,更容易效仿。蘇雷特認為,眾多模仿他人的罪犯,是從模仿中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研究表明,這樣的人即使不采取此類犯罪活動,也很有可能實施其他類型的犯罪。蘇雷特認為,一個能闖入小學行兇的人心理扭曲的程度可能足以讓他即使不這么做,也會做出別的什么事情。
現在假定南平案的“模仿效應”已經產生,那么,我們如何應對這類“犯罪模仿”呢?有的學者怪罪于媒體的過度報道,提倡媒體要“自由而負責任”的傳播新聞,這固然有道理,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媒體的關注并沒有起到觸發犯罪活動的作用,也沒有足夠大的力量讓原本不會發生的犯罪活動最終發生。假如南平案的“模仿效應”誤傷或削弱新聞媒體的自由,那么,這可能是個很遺憾的結果。
事實上,“犯罪模仿”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模仿。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拉·莫斯科維茨認為,模仿是人類基本的社會技能之一,它能讓我們從他人的反復嘗試中獲得好處。這說明,只要這個社會是有效的,那么,我們也可以制造“反犯罪模仿”來形成遏制類似犯罪的效仿活動。
心理學家塔爾德于1890年提出了以下模仿法則:距離法則,人與人的距離愈近,模仿性愈強;自上至下法則,低劣者模仿優越者,下層人物模仿上層人物,農民模仿貴族,小城鎮和農村模仿城市;插入法則,兩種對立的風氣同時流行,一種風氣可以代替另一種風氣,舊的方式一衰退,新的方式隨即上升。塔爾德的模仿三原則,事實上給我們提供了遏制校園血案模仿效應的靈感和方向。
如果社會充滿愛,少一點歧視,多一些對生命的珍視,那么,按塔爾德的“距離法則”,與有愛心和公益心的人相鄰的人們就會有模仿的榜樣,這樣就會形成“人氣場”,使潛在犯罪分子止于犯罪。假如上位階段的人士能體恤民情、以慈善事業為個人立身志業、以維護社會公正而盡社會責任,按塔爾德的“自上至下法則”,能感化其他階層。如果社會達成向婦女兒童施暴是天底下最無恥的行為的道德約束,那么類似以強凌弱的犯罪行為就會減少。
-
四大不健康心理會導致你犯罪現在的很多家庭里面都是獨生子女,而且被家人給保護著,愛著捧著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逆境中的一些職位,那么肯定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
-
四個不健康心理會導致犯罪一般現在的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孩子,而且家長們經常會把她捧在手心里面,可能大家不知道,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肯定會導致孩子出現
-
通過江歌案,如何看待罪犯的心理特征?江歌案的發生,引起了無數人的深思。江歌本身跟兇手毫無關系,就是因為太善良而被牽連,加上案發地點又是日本,兇手只被判了短短
-
男子被解雇砍殺老板妻兒 解雇心理調整近日一位男子因為被公司無故解雇,心理憤憤不平,沖動之下竟跑到老板王某的家中,砍傷了老板的老婆和兩個兒子,其中幼子經搶救無
-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吸毒成癮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吸毒成癮?我們從懂事起,就被教育知道了毒品的危害性,會使得家庭破碎,所以從小就已經了解,毒品是堅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