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犯罪的重要心理誘因
犯罪是可怕的社會事件。危害到他人的人身安全,也讓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造成犯罪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我們要想把握犯罪心理,首先要知道幾個造成犯罪不良心理的原因。
總結犯罪心理的誘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心理因素、人格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接下來為大家仔細分析。
犯罪心理誘因
一、生理因素
包括體型-性格與犯罪的關系,染色體變異-性格異常與犯罪的關系,內分泌失調-情緒障礙與犯罪的關系,腦電圖紊亂-意識障礙與犯罪的關系,血型-人格類型與犯罪的關系等等。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技術進行。美國犯罪心理學家提特斯說:“我們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學家、精神病學家、內分泌學家、腦電學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
二、人格因素
如雷蒙認為:“人格即是個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內驅力、情緒穩定性、態度、興趣、氣質、社會性和個人的儀表,以及他的一般社會效能”。“它是一個對環境起調節作用的心理體系”。人的犯罪心理發展到人格的改變,表明這個人的犯罪心理已經定型。要矯正這種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極其精細、復雜、長期的工作。
人格障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反社會性為特征,常有違法行為發生,稱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及沖動型人格障礙;另一類為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影響人際關系,難與人和睦相處,通常無違法行為,以性格特征命名有分裂型、偏執型、強迫型、表演型(癔癥型)等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是極端自私,無羞恥感與責任感,更無道德觀念。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常常在做出危害集體或他人的行為之后對自己的劣跡進行辯解,強詞奪理,把罪責推給別人。這類患者少年時期常有說謊、偷竊、逃學、反抗師長、破壞公物、攻擊他人、騎車肇事等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切會有逐步緩解的趨勢。但如果出現一些誘發因素,如婚變等,則會延誤矯正與轉化的時機。
三、環境因素
犯罪心理的產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會性缺陷。社會性缺陷不是個人所造成的,而是環境的產物。在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犯罪行為同其他一切社會行為一樣,也是由學習而獲得的。他們致力于提示或闡明個體產生犯罪行為社會學習機制。
對于犯罪,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盡量預防,將犯罪心理扼殺在萌芽階段。這項責任就需要作為家長的朋友擔當起來。在兒童身心發育不完全的時期,做好引導工作,那么,對日后孩子的自我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
四大不健康心理會導致你犯罪現在的很多家庭里面都是獨生子女,而且被家人給保護著,愛著捧著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逆境中的一些職位,那么肯定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
-
四個不健康心理會導致犯罪一般現在的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孩子,而且家長們經常會把她捧在手心里面,可能大家不知道,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肯定會導致孩子出現
-
通過江歌案,如何看待罪犯的心理特征?江歌案的發生,引起了無數人的深思。江歌本身跟兇手毫無關系,就是因為太善良而被牽連,加上案發地點又是日本,兇手只被判了短短
-
男子被解雇砍殺老板妻兒 解雇心理調整近日一位男子因為被公司無故解雇,心理憤憤不平,沖動之下竟跑到老板王某的家中,砍傷了老板的老婆和兩個兒子,其中幼子經搶救無
-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吸毒成癮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吸毒成癮?我們從懂事起,就被教育知道了毒品的危害性,會使得家庭破碎,所以從小就已經了解,毒品是堅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