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退縮癥”在青少年中蔓延
節剛過,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時,一些家長卻已憂心忡忡地帶著孩子去了心理咨詢診所。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怕羞”,怕見生人,即便是熟人相聚,他們也是“惜言如金”,很少主動與人交談。
喜慶佳節,本是親朋好友聚會最多的時候,而往往這樣的場面,孩子總是只站在一邊,淡漠地看著長輩們的寒暄,默默地接受著親友的噓寒問暖。即使是在家里招待親戚,他們也毫無小主人的姿態,常常是躲在自己的房間,最多也只是出于禮節,打個招呼后就迅速消失在眾人的視線里。
眾所周知,因居住環境的改變,造成現在的孩子性格越來越內向,而家長們在孩子交友問題上的種種約束,也讓孩子逐漸失去社交的信心和能力。他們在長輩們層層疊疊的保護、溺愛、關心和設防下,與社會和他人的接觸越來越少,最終誘發了一系列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青少年專家特別提醒說,由于家長們的忽視,“社交退縮癥”正在影響著不同
年齡層次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案例 女兒的過于“安靜”讓媽媽擔憂
曉羽 女 13歲 預初班學生
曉羽小時候雖不算活潑,但還是個比較開朗、聰敏的孩子,唱歌跳舞都學得有摸有樣,話不多,但見人總是笑咪咪的,挺討人喜歡。讀書后,父母對她寄予厚望,不希望她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從小學開始,她的業余時間就完全分配給了課外各類培訓班。在學校,祖輩們怕她吃虧,根本就不允許她與其他同學交往。在她小學快畢業的那學期,有一次,同桌同學因忘帶鑰匙無法回家,提出能否去她家玩,曉羽非常想答應,但怕被父母罵,最后只能拒絕同學的請求。從那以后,同桌再也沒有跟她說過話,畢業后,兩人也沒有了聯系。為這事,她至今都覺得內疚。這以后,她變得越來越孤獨,她怕與同學交流,怕同學提出到她家來或被同學邀請,她怕讓自己和同學失望。
起初,曉羽的媽媽還很慶幸自己的女兒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不錯,鋼琴也已過了九級,老師們的評價除了說她太過沉悶、安靜外,都認為這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但隨著年齡的長大,曉羽與家人的話也越來越少,放學回家后,總是一頭扎進自己的房間,父母只當女兒大了,知道用功讀書,心里還竊喜呢。一直以來,家里有任何與親友的聚會,曉羽媽媽都會把她帶在身邊。看著朋友對自己女兒的贊揚和羨慕,曉羽媽媽心里有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是,近幾次聚會,曉羽媽媽并未如愿。朋友確實稱贊女兒文靜、聰敏,但卻一致認為曉羽太“安靜”了,這份沉靜與年齡實在不相符。曉羽媽媽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幾次聚會,曉羽幾乎沒和外人主動說過一句話,回答問題,也是用最簡單的是或否,怎么簡單怎么說。曉羽的近況,讓***媽開始感到擔心了。
孩子的聲音 親友聚會是我最難熬的時候
生活中像曉羽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林兵就是一個。今年就讀初中三年級的林兵也曾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媽媽帶著與心理咨詢師接觸過。在一個多小時與咨詢師的接觸中,林兵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實最初我并不討厭與父母的朋友或親戚接觸交談,尤其是些從小就認識的熟人。但每次的聚會后,媽媽總會挑出我一大堆的不是來批評我,說我與長輩說話太隨便,顯得沒規矩,缺乏家教;無論親疏,都與別人實話實說,門檻不精……幾次以后,我已經不知道該怎么跟這些大人交流,不知道在他們面前有怎樣的表現才算正確的。何況,我跟他們本來就沒什么共同話題,與他們交流就是受教育,媽媽再提出各種要求與約束,讓我對這樣的聚會心存畏懼,當然不可能有好的表現。在我進初中后,我的話就變得更少了,并不是不想說,只是不會再像小時侯那么毫無顧忌。媽媽也開始有意識地對我灌輸各種條條框框的規矩,諸多的必須和不允許,一下子讓我很難適應。尤其是在各種名目的聚會中,一向對我寬容溺愛的媽媽,變成一個專門挑刺的人,看我哪兒都不順眼,媽媽的這種態度,讓我對這樣的聚會產生極大的抵觸情緒。還有就是每逢聚會,就是我們孩子被“暴曬”的日子。從成績到長相,短處優勢,無一不是大人們談論的重點。我們只能在一邊聽任別人的評頭論足,說長道短,沒有一點反抗的余地,更無隱私和臉面可言。說實話,大人們有時候真的很不尊重我們,雖然我們都還是孩子,但我們也需要有最起碼的尊重。現在,我不僅討厭參加類似的聚會,連跟父母的交談也開始厭倦,媽媽為此經常生氣責怪我,但她越這樣,我的逆反心理越強。媽媽常常說我越大越不懂事,說我讓她很傷心、很辛苦。其實,她不知道,這樣的我自己也很辛苦,很難過。我很懷念小時候的快樂生活,不知該如何改變現狀,躲避也許是我目前最好的辦法。
喜慶佳節,本是親朋好友聚會最多的時候,而往往這樣的場面,孩子總是只站在一邊,淡漠地看著長輩們的寒暄,默默地接受著親友的噓寒問暖。即使是在家里招待親戚,他們也毫無小主人的姿態,常常是躲在自己的房間,最多也只是出于禮節,打個招呼后就迅速消失在眾人的視線里。
眾所周知,因居住環境的改變,造成現在的孩子性格越來越內向,而家長們在孩子交友問題上的種種約束,也讓孩子逐漸失去社交的信心和能力。他們在長輩們層層疊疊的保護、溺愛、關心和設防下,與社會和他人的接觸越來越少,最終誘發了一系列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青少年專家特別提醒說,由于家長們的忽視,“社交退縮癥”正在影響著不同
年齡層次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案例 女兒的過于“安靜”讓媽媽擔憂
曉羽 女 13歲 預初班學生
曉羽小時候雖不算活潑,但還是個比較開朗、聰敏的孩子,唱歌跳舞都學得有摸有樣,話不多,但見人總是笑咪咪的,挺討人喜歡。讀書后,父母對她寄予厚望,不希望她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從小學開始,她的業余時間就完全分配給了課外各類培訓班。在學校,祖輩們怕她吃虧,根本就不允許她與其他同學交往。在她小學快畢業的那學期,有一次,同桌同學因忘帶鑰匙無法回家,提出能否去她家玩,曉羽非常想答應,但怕被父母罵,最后只能拒絕同學的請求。從那以后,同桌再也沒有跟她說過話,畢業后,兩人也沒有了聯系。為這事,她至今都覺得內疚。這以后,她變得越來越孤獨,她怕與同學交流,怕同學提出到她家來或被同學邀請,她怕讓自己和同學失望。
起初,曉羽的媽媽還很慶幸自己的女兒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不錯,鋼琴也已過了九級,老師們的評價除了說她太過沉悶、安靜外,都認為這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但隨著年齡的長大,曉羽與家人的話也越來越少,放學回家后,總是一頭扎進自己的房間,父母只當女兒大了,知道用功讀書,心里還竊喜呢。一直以來,家里有任何與親友的聚會,曉羽媽媽都會把她帶在身邊。看著朋友對自己女兒的贊揚和羨慕,曉羽媽媽心里有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是,近幾次聚會,曉羽媽媽并未如愿。朋友確實稱贊女兒文靜、聰敏,但卻一致認為曉羽太“安靜”了,這份沉靜與年齡實在不相符。曉羽媽媽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幾次聚會,曉羽幾乎沒和外人主動說過一句話,回答問題,也是用最簡單的是或否,怎么簡單怎么說。曉羽的近況,讓***媽開始感到擔心了。
孩子的聲音 親友聚會是我最難熬的時候
生活中像曉羽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林兵就是一個。今年就讀初中三年級的林兵也曾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媽媽帶著與心理咨詢師接觸過。在一個多小時與咨詢師的接觸中,林兵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實最初我并不討厭與父母的朋友或親戚接觸交談,尤其是些從小就認識的熟人。但每次的聚會后,媽媽總會挑出我一大堆的不是來批評我,說我與長輩說話太隨便,顯得沒規矩,缺乏家教;無論親疏,都與別人實話實說,門檻不精……幾次以后,我已經不知道該怎么跟這些大人交流,不知道在他們面前有怎樣的表現才算正確的。何況,我跟他們本來就沒什么共同話題,與他們交流就是受教育,媽媽再提出各種要求與約束,讓我對這樣的聚會心存畏懼,當然不可能有好的表現。在我進初中后,我的話就變得更少了,并不是不想說,只是不會再像小時侯那么毫無顧忌。媽媽也開始有意識地對我灌輸各種條條框框的規矩,諸多的必須和不允許,一下子讓我很難適應。尤其是在各種名目的聚會中,一向對我寬容溺愛的媽媽,變成一個專門挑刺的人,看我哪兒都不順眼,媽媽的這種態度,讓我對這樣的聚會產生極大的抵觸情緒。還有就是每逢聚會,就是我們孩子被“暴曬”的日子。從成績到長相,短處優勢,無一不是大人們談論的重點。我們只能在一邊聽任別人的評頭論足,說長道短,沒有一點反抗的余地,更無隱私和臉面可言。說實話,大人們有時候真的很不尊重我們,雖然我們都還是孩子,但我們也需要有最起碼的尊重。現在,我不僅討厭參加類似的聚會,連跟父母的交談也開始厭倦,媽媽為此經常生氣責怪我,但她越這樣,我的逆反心理越強。媽媽常常說我越大越不懂事,說我讓她很傷心、很辛苦。其實,她不知道,這樣的我自己也很辛苦,很難過。我很懷念小時候的快樂生活,不知該如何改變現狀,躲避也許是我目前最好的辦法。
相關文章
-
最流行的5種心病 你全都中了嗎其實心理學家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在現在這種忙碌的生活里面,那么最主要的
-
心理學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冠心病屬于內科疾病中的高發病,并且它是一種多發性的疾病。對于患者來說,找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很重要。如果能有效的運用心理醫
-
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癌癥治療過程中,不單只是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護理,患者也要對自己做心理護理,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在于,
-
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
-
心理因素引發的“早泄”案件心理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1、不要害怕早泄,正確對待它早泄的男性多半會很焦慮,擔心自己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陽痿,甚至開始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