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內心深度恐懼洗腳妹是他心靈港灣?
心理分析:內心深度恐懼洗腳妹是他心靈港灣?
●幼年時,他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長大后,他常常從父母身邊“逃離”●作案后,他內心充滿矛盾和恐懼
一件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卻都發生在了鮑飛的身上,一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卻在鮑飛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究竟,鮑飛的心理狀態如何?是一種病態表現還是人格缺陷?
安徽公安職業學院治安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馬如軍通過對鮑飛人生經歷的深刻解剖,分析認為,鮑飛的內心一直是矛盾而恐懼的,反社會、攻擊性人格特征明顯,是一種典型的人格障礙。而導致鮑飛人格存在缺失的根源,是他從小一直生長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
內心的矛盾沖突激烈
馬如軍說,通過對鮑飛種種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他一直生活在內心的矛盾、沖突之中。 ”
作案后,鮑飛都會選擇外逃,不與家人聯系,“這都是現實層面的考慮,避免被警方抓獲。 ”但是,“他的內心是很膽小、恐懼的”。所以,每次外逃后他又會回到家鄉,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下作案。
馬如軍分析,鮑飛的內心有著深度的恐懼感,而這又非常容易轉化成為攻擊性行為,“越恐懼反而越容易用攻擊的手段尋求安全感”,所以他才會近似瘋狂地連續作案。
種種矛盾之處在鮑飛的身上表現得似乎很自然,其實是“他內心的恐懼和現實的恐懼糾結在一起”的緣故。
洗腳妹是他的心靈港灣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鮑飛與銅陵的洗腳妹羅某接觸密切。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落網后,鮑飛曾向警方提出過一個條件:放了羅某,他就會主動坦白。在常人看來,鮑飛非常兇殘,作惡多端,卻竟然會為一個女子“開脫”,似乎有悖常理。但馬如軍分析后認為,這是鮑飛很正常的一種心理反應。
每一次作案,鮑飛都會選擇外逃,而能找到一個相對熟悉地方自然是最好不過。恰恰,羅某就是鮑飛非常熟悉的人、銅陵也就是他心目中的熟悉之地。因此,為了現實的考慮,鮑飛到銅陵“投靠”羅某,“是他在內心尋找一種依托和安全感,因為他在內心中是很膽小、恐懼的。 ”
渴望贏得自我防御
鮑飛內心的恐懼也表現在作案后的一些反常舉動上,比如拉著受害人聊天、自稱是孤兒等方面。
“他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 ”馬如軍說,但對于鮑飛而言,“這是他合理化自我防御的手段”。通過向受害人訴說自己的“遭遇”,鮑飛試圖在受害者面前樹立一個社會弱者的形象,讓對方同情自己。另一個能夠佐證鮑飛這種心態的事情是,他曾經做過保安,但時間非常短暫,原因就在于他認為老板對他不公平、欺負了他。
而且,這種“自我防御”也是鮑飛試圖給自己作案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畢竟一個大男人欺負一個弱女子在常理來說是講不過去的,訴說自己的遭遇后,讓對方同情自己后,可以減輕他的自責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
不是變態,是人格障礙
從馬如軍的分析可以看出,鮑飛的“反社會人格、攻擊性人格比較明顯。 ”
馬如軍解釋稱,由于個體內心深處恐懼和匱乏之中,容易轉化成反社會和攻擊性的行為。而具體到鮑飛身上,反社會和攻擊性行為的象征化程度比較低,“僅僅通過赤裸裸的、軀體化暴力手段,特別殘忍。 ”
那么,鮑飛的行為是不是一種變態或精神病呢?馬如軍否認了這種說法,“他的思維非常清楚,交代問題很坦白,說明他不是精神病。 ”更加準確地說,“是一種典型的人格障礙”。
缺少父母關愛是誘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鮑飛的人格障礙呢?馬如軍認為,“根本上來說,應該是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家庭環境造成的。 ”
馬如軍進一步分析稱,鮑飛的心理恐懼來自于從小和父母分離。盡管有祖母的照顧和撫養,但幼年時就與父母分開,讓他過早地就承受著內心分離的痛苦;而鮑飛心理的匱乏,恰恰是因為與父母分離之后,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缺少父母關愛的成長環境,讓鮑飛從小就在內心產生了焦慮和被拋棄的恐懼。盡管小學后回到父母身邊,但幼年時的成長經歷讓他與父母的關系不完整、不完善,父子、母子的親密關系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導致他的人格有了缺陷、有了障礙。 ”
恰恰是小時候的這種成長環境,讓鮑飛沒有得到父母之愛,才會導致他長大后對社會很無情。得不到別人給予的愛,他也就釋放不出愛給別人,進而才會用種種殘忍的手段報復社會、攻擊他人,“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幼年時,他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長大后,他常常從父母身邊“逃離”●作案后,他內心充滿矛盾和恐懼
一件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卻都發生在了鮑飛的身上,一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卻在鮑飛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究竟,鮑飛的心理狀態如何?是一種病態表現還是人格缺陷?
安徽公安職業學院治安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馬如軍通過對鮑飛人生經歷的深刻解剖,分析認為,鮑飛的內心一直是矛盾而恐懼的,反社會、攻擊性人格特征明顯,是一種典型的人格障礙。而導致鮑飛人格存在缺失的根源,是他從小一直生長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
內心的矛盾沖突激烈
馬如軍說,通過對鮑飛種種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人的心態是矛盾的,他一直生活在內心的矛盾、沖突之中。 ”
作案后,鮑飛都會選擇外逃,不與家人聯系,“這都是現實層面的考慮,避免被警方抓獲。 ”但是,“他的內心是很膽小、恐懼的”。所以,每次外逃后他又會回到家鄉,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下作案。
馬如軍分析,鮑飛的內心有著深度的恐懼感,而這又非常容易轉化成為攻擊性行為,“越恐懼反而越容易用攻擊的手段尋求安全感”,所以他才會近似瘋狂地連續作案。
種種矛盾之處在鮑飛的身上表現得似乎很自然,其實是“他內心的恐懼和現實的恐懼糾結在一起”的緣故。
洗腳妹是他的心靈港灣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鮑飛與銅陵的洗腳妹羅某接觸密切。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落網后,鮑飛曾向警方提出過一個條件:放了羅某,他就會主動坦白。在常人看來,鮑飛非常兇殘,作惡多端,卻竟然會為一個女子“開脫”,似乎有悖常理。但馬如軍分析后認為,這是鮑飛很正常的一種心理反應。
每一次作案,鮑飛都會選擇外逃,而能找到一個相對熟悉地方自然是最好不過。恰恰,羅某就是鮑飛非常熟悉的人、銅陵也就是他心目中的熟悉之地。因此,為了現實的考慮,鮑飛到銅陵“投靠”羅某,“是他在內心尋找一種依托和安全感,因為他在內心中是很膽小、恐懼的。 ”
渴望贏得自我防御
鮑飛內心的恐懼也表現在作案后的一些反常舉動上,比如拉著受害人聊天、自稱是孤兒等方面。
“他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 ”馬如軍說,但對于鮑飛而言,“這是他合理化自我防御的手段”。通過向受害人訴說自己的“遭遇”,鮑飛試圖在受害者面前樹立一個社會弱者的形象,讓對方同情自己。另一個能夠佐證鮑飛這種心態的事情是,他曾經做過保安,但時間非常短暫,原因就在于他認為老板對他不公平、欺負了他。
而且,這種“自我防御”也是鮑飛試圖給自己作案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畢竟一個大男人欺負一個弱女子在常理來說是講不過去的,訴說自己的遭遇后,讓對方同情自己后,可以減輕他的自責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
不是變態,是人格障礙
從馬如軍的分析可以看出,鮑飛的“反社會人格、攻擊性人格比較明顯。 ”
馬如軍解釋稱,由于個體內心深處恐懼和匱乏之中,容易轉化成反社會和攻擊性的行為。而具體到鮑飛身上,反社會和攻擊性行為的象征化程度比較低,“僅僅通過赤裸裸的、軀體化暴力手段,特別殘忍。 ”
那么,鮑飛的行為是不是一種變態或精神病呢?馬如軍否認了這種說法,“他的思維非常清楚,交代問題很坦白,說明他不是精神病。 ”更加準確地說,“是一種典型的人格障礙”。
缺少父母關愛是誘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鮑飛的人格障礙呢?馬如軍認為,“根本上來說,應該是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家庭環境造成的。 ”
馬如軍進一步分析稱,鮑飛的心理恐懼來自于從小和父母分離。盡管有祖母的照顧和撫養,但幼年時就與父母分開,讓他過早地就承受著內心分離的痛苦;而鮑飛心理的匱乏,恰恰是因為與父母分離之后,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缺少父母關愛的成長環境,讓鮑飛從小就在內心產生了焦慮和被拋棄的恐懼。盡管小學后回到父母身邊,但幼年時的成長經歷讓他與父母的關系不完整、不完善,父子、母子的親密關系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導致他的人格有了缺陷、有了障礙。 ”
恰恰是小時候的這種成長環境,讓鮑飛沒有得到父母之愛,才會導致他長大后對社會很無情。得不到別人給予的愛,他也就釋放不出愛給別人,進而才會用種種殘忍的手段報復社會、攻擊他人,“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相關文章
-
最流行的5種心病 你全都中了嗎其實心理學家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在現在這種忙碌的生活里面,那么最主要的
-
心理學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冠心病屬于內科疾病中的高發病,并且它是一種多發性的疾病。對于患者來說,找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很重要。如果能有效的運用心理醫
-
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癌癥治療過程中,不單只是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護理,患者也要對自己做心理護理,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在于,
-
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
-
心理因素引發的“早泄”案件心理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1、不要害怕早泄,正確對待它早泄的男性多半會很焦慮,擔心自己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陽痿,甚至開始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