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一次調查表明,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已超過心血管病,躍居我國疾病患者的首位,約占20%。并且據專家預測,未來幾年內,精神類疾病所占比例將增加到25%。
采訪過程中,張寧告訴記者:“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排序為中年人、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面對激烈的競爭精神壓力很大,而他們在生活中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也非常大。”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劇,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急劇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領為主體的人群,其工作壓力大、緊張度高、生活節奏快。這類人群因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適,會使其身心過度疲勞。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郁癥、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讓人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分析:社會學原因成心理疾病的重大誘因
據張寧介紹,導致人們出現心理疾病的原因一般分為三類:生物學原因、心理學原因和社會學原因。
生物學原因主要是指遺傳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引發心理疾病,屬于不可抗原因,例如中風患者有可能因為腦部功能發生改變,從而產生一些情緒和心理上的問題。
心理學原因則是指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件,在應付、處理這些事件中,每個人都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方法,當有一天,我們已經習慣并且覺得有用的這些方式和方法不能解決新遇到的問題時,就有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社會學原因則是由于現代社會節奏加快,處在社會中的各個群體的期望值都在不斷升高,從而導致精神壓力增大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大學畢業后工作不到3年,趙先生從單位辭職下了海。營銷、市場策劃、企業經理人培訓……什么工作熱門他就干什么,一年365天,他要工作360天。他說:“我喜歡工作,不工作就活不下去。”他的付出的確換來了豐厚的物質回報,寬敞的房子、豪華的轎車、美貌的妻子、名貴的寵物……但這種付出也斷送了他青少年時代諸多的業余愛好,“家”對于他來說,已經成了旅館。不久前,在公司已經走上領導崗位的他因為自己的一次大意,在一筆大生意中被人騙了80萬,覺得沒臉向公司交代的趙先生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張寧說:“現代人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為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往往是拼命地工作、不斷自我加壓。即便超過了自身能力所及,仍是苛求自己,從而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自我滿足,導致心理失衡。還有一部分人因為經常失敗或事業上大起大落,其心理因失敗的打擊長期處于一種失衡狀態中,又不能自我調適,極有可能誘發精神障礙、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據記者了解,社會學原因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心理疾病的最大誘因。
建議:正視心理疾病,恰當自助、善于求助、不拒絕求醫
在多年的門診坐診過程中,張寧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心理疾病患者有一種“恥感”,或者誤把心理疾病當做生理疾病(因為大部分心理疾病都會有軀體上的反應,例如失眠、胃部不適、胸悶、心悸等),或者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已經到了需要接受治療的階段,這些情況都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具體表現在大多數人如果出現了生理病痛,都能做到自主求醫。但一說到看心理門診,患者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拒絕,感覺自己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是丟人的。”張寧認為,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社會上對精神問題、心理問題有很大誤解,大家常常一提到心理問題就下意識地與脆弱、心理素質差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并非如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指疾病或病弱。”因此,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的發生都是客觀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確對待,千萬不能諱疾忌醫。除了患者本人主動求診,周圍的人群也應以寬容平和的態度發現和提醒患者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不要等到發生意外時再當“事后諸葛亮”。
心理疾病聽起來可怕,實際上現代人只要注意及早發現和預防,在覺察到有心理問題的時候及時進行必要的自我調節和心理咨詢,就會有助于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張寧給我們總結了13個字,叫做:“恰當自助、善于求助、不拒絕求醫。”
“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最先采取的都是自助,自己先問自己問題出在哪里,下一步應該怎么辦,這實際上就是自助。”張寧說,自助是對抗心理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平時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現代人一天中實際上與同事相處的時間最多,如果能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關心別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另外就是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之間的關系,不要為了工作一味地擠壓自己的睡眠時間,工作之余也要適當地運動、旅游,調整自己的身心。”
“當自助不能奏效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向親朋好友求助,通過與自己信賴的人傾訴、交談來緩解精神壓力、心理負擔。”張寧說,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心理問題在求助這個環節就被解決掉了。如果自助和求助還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要進入解決心理問題的第3個階段——求醫。張寧強調說,到了這個階段,需要接受醫生治療的群體必須要克服“恥感”問題,不能被“恥感”擋住自己求醫的步伐。
專家認為,心理問題就好比是感冒一樣,每個人都可能有,社會應該正視心理問題,不要排斥心理疾病患者,這種排斥不利于心理疾病人群的康復。
世界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現狀:
今年6月,第19屆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指出,全球有超過20%的兒童青少年罹患各類心理障礙,青少年的自殺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度抑郁癥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導致心理社會功能的嚴重損害并有自殺的危險。
與兒童行為有關的品行障礙會延續至青少年甚至成人,表現為藥物濫用、犯罪、反社會行為、婚姻問題、工作關系不良、失業、人際交往問題和健康狀況低下。估計,到2020年全球兒童心理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五種致病、致死和致殘的原因之一,因此“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衛生是全民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堪憂:
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狀況也非常令人擔憂。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到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
16.0%-25.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為主。
50%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來自家庭,許多成人的精神問題都可追溯到兒童期的家庭問題。
一初中男生在期中考試后因成績不好,自感對不起嚴厲的父親和好強的母親而服毒自殺。某地一初中女生為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使自己期末考試成績名次由后前移,自我加壓而猝死桌前。一位高中畢業生在高考后認為“砸了”,無顏見“成績”,在揭榜前幾天自殺身亡。近年來,青少年因為不堪學習的重壓而發生的一幕幕悲劇觸目驚心,促人深思。
面對著緊張繁重的學習任務、家長老師的殷切期盼、自身一舉成名的夢想而不斷自我加壓,廣大青少年負荷沉重,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和疾病。有數據顯示,我國的初、高中學生中有各種各樣的中輕度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高達72%。考試這一重壓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疾病,主要有反應遲鈍或過激、焦慮不安、恐懼癥、臆想癥、抑郁癥等等。
張寧認為,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包括教育、引導,應當是一個多途徑、多角度并且是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學校和社會應該共同承擔這個責任。
家長應該多關心和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經常恐懼和焦慮、拒絕上學或與親人分離、容易生氣和產生敵意、無興趣或總不愉快、粗野和有暴力傾向、離群和沉默、過分活躍和不集中精神、行為古怪和無理性、反復眨眼,臉、頸或身體抽搐、睡不著或睡不好等情況,預示著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注意了解他(她)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只在意他的學習成績。
學校教育也是一樣,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讓他們首先成為合格的“人”,而不是簡單的學習工具。事實上,并不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不受心理問題的困擾。據張寧介紹,他在心理門診接診的初高中學生中,有超過90%的學生在學校是優等生,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多為過分苛求自己以及對失敗的不能容忍,片面地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自己的主要指標。對于這些孩子,張寧建議他們首先適當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除了學習以外,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參與集體活動、培養興趣愛好等都有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是要把目光放長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不過分在意一次的成功與否,應當樹立適當的人生目標,考慮自己將來如何走入社會、怎樣能取得成功。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和諧幸福的源泉。盡管沒有“家長學校”,但作為父母,能夠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科學地指導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給他們必要的心理支撐,一定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
-
最流行的5種心病 你全都中了嗎其實心理學家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在現在這種忙碌的生活里面,那么最主要的
-
心理學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冠心病屬于內科疾病中的高發病,并且它是一種多發性的疾病。對于患者來說,找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很重要。如果能有效的運用心理醫
-
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癌癥治療過程中,不單只是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護理,患者也要對自己做心理護理,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在于,
-
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
-
心理因素引發的“早泄”案件心理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1、不要害怕早泄,正確對待它早泄的男性多半會很焦慮,擔心自己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陽痿,甚至開始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