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案例:你得了手機依賴癥嗎
心病案例:你得了手機依賴癥嗎
手機在身邊,隔幾分鐘就掏出來看看有沒有來電和短信;手機不在身邊,總能聽到手機在響……
“大夫,我覺得我簡直離不開手機了,只要有一會兒不帶,做什么事都心神不寧,如果手機長時間不響,我隔幾分鐘就想掏出來看一眼,明知道不必要看,但還是控制不了。這是不是大家常說的手機依賴癥啊?”患者小孫緊張地說。
“手機依賴癥這個名詞你是從哪聽說的?”鄭州大學一附院精神醫學科國家級心理治療師郭慧榮問。
完美人格,導致手機依賴
“我在網上看到的,上面還有幾條自我測量的問題,我做完測量后發現自己符合手機依賴癥的標準。”
“那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說說你對手機依賴的極端表現。”
“比如說,我正洗澡時,總能‘聽到’手機在響,我必須馬上關水龍頭,濕漉漉地跑出去看手機,有時候洗一次澡要跑出去三四次。后來我就干脆把手機用塑料袋裝起來帶到浴室,感覺整個人神經兮兮的。”
“你在等什么重要信息?還是在等一個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人?”
“沒有,其實下班后跟我聯系的電話都算不上特別重要,但只要發現有漏接電話,我就會非常緊張,甚至是焦慮。”
“你曾經因為漏接電話而造成很大的損失嗎?”
“沒有,可能因為以前看到一個同事因為沒接到領導電話,事后被批評,我就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一發現手機關機或者忘帶,就特別慌亂。”
……
談話中,郭慧榮了解到,小孫有典型的完美人格,即凡事追求十全十美,辦事認真仔細,從心底特別抗拒失敗,想盡辦法提前避免失敗的可能性,加上人際交往圈狹窄,使她潛意識中將手機視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表現出對手機的一種“成癮”心理,但另一方面,濫用手機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
“小孫所說的手機依賴癥,是隨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于強迫癥的強迫癥狀。患者會感到某種意識在頭腦中反復出現,明知道沒必要,卻難以擺脫這種沖動。”郭慧榮說,目前醫學界并沒有將它作為一種病種單列出來討論,但如果過分依賴手機的心理持續出現3個月以上,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患者長時期都無法獲得幸福感,不得不去就診,即符合強迫癥的診斷標準。反之,如果癥狀不嚴重,且出現時間比較短,就不能被稱為強迫癥,只能算是一種強迫癥狀,依靠人本身具有的自省能力調整生活方式即可解決。
手機只是宣泄情緒的載體
手機忘帶坐立不安、手機不響胡思亂想、鈴聲一響條件反射……這些情況在現代人群中屢見不鮮,但很少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直到這種情況影響正常生活,覺得整個人被手機左右時才會求醫。
郭慧榮說,手機依賴癥的產生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性格內心常有一種不確定感,對自己不自信,害怕被別人忽略,希望得到甚至苛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同。
2、外界壓力突如其來的巨大刺激會使患者急切渴望一個宣泄出口,功能齊全的手機很容易因此成為宣泄情緒的通道。
3、生物學表現研究表明,在強烈情感體驗下尤其是處于緊張狀態時,一些人的大腦功能會出現異常,使強迫癥狀固定并持續存在。
“手機依賴癥只是一個普通事件,具有偶然性,人在以上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會產生一種指向,有人會表現為吃泥土,有人表現為過度依賴手機等等,但最終目的都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舒緩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說,手機只是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被患者視為宣泄情緒的載體。”郭慧榮說。
依賴手機,是人際交往危機的信號
那么,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患上了手機依賴癥?有沒有一種比較權威的測量方法?
郭慧榮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如果關機24小時就感到焦慮甚至恐懼,就說明存在依賴手機的情況,這等于發出了一個信號,藉此提醒人們反省一下,是不是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出了問題,畢竟,如果能夠在面對面交流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很少有人會過度依賴手機。
同時,適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拓寬與外界交流的途徑,并有意識地減少對手機的使用,如果靠自身能力無法完全擺脫,可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
最流行的5種心病 你全都中了嗎其實心理學家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在現在這種忙碌的生活里面,那么最主要的
-
心理學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冠心病屬于內科疾病中的高發病,并且它是一種多發性的疾病。對于患者來說,找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很重要。如果能有效的運用心理醫
-
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癌癥治療過程中,不單只是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護理,患者也要對自己做心理護理,癌癥患者要學會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在于,
-
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考試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學基礎:(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考試綜合癥無非是“回憶”受到了緊張情緒的干擾。學生在考試時往
-
心理因素引發的“早泄”案件心理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1、不要害怕早泄,正確對待它早泄的男性多半會很焦慮,擔心自己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陽痿,甚至開始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