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時刪除痛苦記憶
科學家日前聲稱,已發現幫助人們刪除痛苦記憶的方法,最讓人期待的是,這種方法無需借助任何藥物便能發揮實際效果。硏究員證實,腦部記憶能在六小時內進行“更新及修改”,這段時間讓人有機會把痛苦的記憶“改寫”得好一點。
人的記憶反映的是最近期的大腦信息搜索結果,而非對某事物的精確度。因此有科學家提出,時間對于控制恐懼心理所起的作用,或許比過去人們認知的程度更高。
以心理戰勝記憶
科學家寄望,改寫痛苦記憶的有關硏究日后可為戰場上的士兵抹掉戰爭的慘烈畫面,或是幫助人們遺忘可怕的車禍場景,借此根除受害人呈病態的恐懼心理。雖然,過去也有很多針對減輕痛苦記憶的方法,但大部分都得依靠藥物才能發揮效果,也顯然,服食藥物后,患者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因此,美國科學家開始致力硏究“天然方式”,幫助人們在抹掉痛苦記憶之時,又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影響身體健康。
根據紐約大學伊莉薩伯•菲爾普斯博士的解釋:“硏究成果顯示,撇開尋求藥物協助,學界認為以人的心理戰勝記憶的方法,能更有效控制人們對于恐懼而產生的記憶反應。”
電擊實驗制造恐懼
硏究員先找來了六十五名心智完全正常、沒有受不幸或痛苦情緒困擾的人,分三批進行試驗。而為了讓全體實驗者產生“不愉快”記憶,實驗開始的第一階段,硏究員讓全批試驗者觀看一幅彩色方格圖片,期間菲爾普斯會對這批人進行輕微的電擊攻擊。這樣的一次“不愉快經歷”,很快讓部分試驗者在再次看到這張圖片時,便感到害怕;第二天清晨五時,硏究人員先安排第一批實驗者再次觀看這幅圖畫,并繼續在觀看途中予以同等強度的電擊攻擊,目的是為加強圖片與電擊之間的關聯。直到上午十時五十分,又安排第二組試驗者接受測試,并在十分鐘內不斷向他們展示這幅“可怕”的彩格圖片,硏究員稱這種做法為“強化激刺”;進入第三階段,即第二實驗者剛接受測試的當下,硏究員要所有實驗者一同進入實驗室,面對這幅彩格圖片。
經過心跳脈搏測試,硏究員發現第一組以及第二天未接受“強化激刺”測試的人心跳平穩,反應正常。但第二組剛接受完測驗的人則出現了心悸、瞳孔放大等驚慌的狀況。
硏究人員解釋,當第二批實驗者再看到同一張圖片時,他們內心的恐懼心理可謂已經“根深蒂固”,開始對這張圖片和電擊之間的“不愉快”記憶揮之不去。而當中的影響,至少持續一年。
六小時內修改記憶
菲爾普斯博士在接受“自然”科技雜志訪問時表示,這個在試驗者內心“植入”恐懼的實驗,其產生作用的主要關鍵是第二天。她表示,展開第二天“強化”試驗時,若反復對試驗者在觀看同一幅圖畫時施予電擊,會讓這種“痛苦的記憶”變得更加深刻。但重點是,若在同一天不施予電擊的情況下,相隔六小時后再觀看圖片,就不會產生“圖片與電系”之間的恐懼效果。
硏究員對動物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結果可以證實,腦部的記憶并非一成不變,相反它能在短暫時間內,根據新信息來進行“更新及修改”。目前,科學家對于實驗產生作用的具體時間還不清楚,但能肯定的,是必須在六小時之內。
菲爾普斯表示:“時間在控制恐懼心理上起的作用,顯然比過去人們認為的更重要。人在經歷痛苦之時,大腦會提供一段很短的‘修改’時間;亦即是,若某人在約六小時內不再受‘強化激刺’,那么他忘掉痛苦記憶的可能性,將會更大。”硏究人員丹妮拉.席勒博士亦認同:“實驗說明了記憶的‘期限’,證明了記憶能在一段短時間內發生轉變,并予以‘修改’。因此通過了解記憶的動態,科學家日后或許就能為飽受負面情緒困擾的病患,尋找新的解困方式。”
新方法天然無副作用
一般而言,大腦皮層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記憶區。其中的海馬區相當于大腦記憶的守門員,負責將人們新近的經歷轉化為長期的記憶。大腦杏仁體是痛苦記憶的神經中樞。這片位于腦葉內側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在人類憤怒、焦躁、驚恐、痛苦等情緒中充當了指揮的角色。
但目前,科學家仍然未能掌握實際應用的技巧,但他們堅信,這種方法絕對比現在采用的藥理性方式,更加“天然”。荷蘭科學家還發現,用于治療心臟病的“β-”受體阻滯藥及麻醉劑氣體,能幫助大腦清除部分痛苦記憶。
縱然實驗硏究頗為成功,但始終有人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保留痛苦的記憶,有助人們從錯誤中汲取敎訓。
人的記憶反映的是最近期的大腦信息搜索結果,而非對某事物的精確度。因此有科學家提出,時間對于控制恐懼心理所起的作用,或許比過去人們認知的程度更高。
以心理戰勝記憶
科學家寄望,改寫痛苦記憶的有關硏究日后可為戰場上的士兵抹掉戰爭的慘烈畫面,或是幫助人們遺忘可怕的車禍場景,借此根除受害人呈病態的恐懼心理。雖然,過去也有很多針對減輕痛苦記憶的方法,但大部分都得依靠藥物才能發揮效果,也顯然,服食藥物后,患者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因此,美國科學家開始致力硏究“天然方式”,幫助人們在抹掉痛苦記憶之時,又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影響身體健康。
根據紐約大學伊莉薩伯•菲爾普斯博士的解釋:“硏究成果顯示,撇開尋求藥物協助,學界認為以人的心理戰勝記憶的方法,能更有效控制人們對于恐懼而產生的記憶反應。”
電擊實驗制造恐懼
硏究員先找來了六十五名心智完全正常、沒有受不幸或痛苦情緒困擾的人,分三批進行試驗。而為了讓全體實驗者產生“不愉快”記憶,實驗開始的第一階段,硏究員讓全批試驗者觀看一幅彩色方格圖片,期間菲爾普斯會對這批人進行輕微的電擊攻擊。這樣的一次“不愉快經歷”,很快讓部分試驗者在再次看到這張圖片時,便感到害怕;第二天清晨五時,硏究人員先安排第一批實驗者再次觀看這幅圖畫,并繼續在觀看途中予以同等強度的電擊攻擊,目的是為加強圖片與電擊之間的關聯。直到上午十時五十分,又安排第二組試驗者接受測試,并在十分鐘內不斷向他們展示這幅“可怕”的彩格圖片,硏究員稱這種做法為“強化激刺”;進入第三階段,即第二實驗者剛接受測試的當下,硏究員要所有實驗者一同進入實驗室,面對這幅彩格圖片。
經過心跳脈搏測試,硏究員發現第一組以及第二天未接受“強化激刺”測試的人心跳平穩,反應正常。但第二組剛接受完測驗的人則出現了心悸、瞳孔放大等驚慌的狀況。
硏究人員解釋,當第二批實驗者再看到同一張圖片時,他們內心的恐懼心理可謂已經“根深蒂固”,開始對這張圖片和電擊之間的“不愉快”記憶揮之不去。而當中的影響,至少持續一年。
六小時內修改記憶
菲爾普斯博士在接受“自然”科技雜志訪問時表示,這個在試驗者內心“植入”恐懼的實驗,其產生作用的主要關鍵是第二天。她表示,展開第二天“強化”試驗時,若反復對試驗者在觀看同一幅圖畫時施予電擊,會讓這種“痛苦的記憶”變得更加深刻。但重點是,若在同一天不施予電擊的情況下,相隔六小時后再觀看圖片,就不會產生“圖片與電系”之間的恐懼效果。
硏究員對動物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結果可以證實,腦部的記憶并非一成不變,相反它能在短暫時間內,根據新信息來進行“更新及修改”。目前,科學家對于實驗產生作用的具體時間還不清楚,但能肯定的,是必須在六小時之內。
菲爾普斯表示:“時間在控制恐懼心理上起的作用,顯然比過去人們認為的更重要。人在經歷痛苦之時,大腦會提供一段很短的‘修改’時間;亦即是,若某人在約六小時內不再受‘強化激刺’,那么他忘掉痛苦記憶的可能性,將會更大。”硏究人員丹妮拉.席勒博士亦認同:“實驗說明了記憶的‘期限’,證明了記憶能在一段短時間內發生轉變,并予以‘修改’。因此通過了解記憶的動態,科學家日后或許就能為飽受負面情緒困擾的病患,尋找新的解困方式。”
新方法天然無副作用
一般而言,大腦皮層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記憶區。其中的海馬區相當于大腦記憶的守門員,負責將人們新近的經歷轉化為長期的記憶。大腦杏仁體是痛苦記憶的神經中樞。這片位于腦葉內側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在人類憤怒、焦躁、驚恐、痛苦等情緒中充當了指揮的角色。
但目前,科學家仍然未能掌握實際應用的技巧,但他們堅信,這種方法絕對比現在采用的藥理性方式,更加“天然”。荷蘭科學家還發現,用于治療心臟病的“β-”受體阻滯藥及麻醉劑氣體,能幫助大腦清除部分痛苦記憶。
縱然實驗硏究頗為成功,但始終有人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保留痛苦的記憶,有助人們從錯誤中汲取敎訓。
相關文章
-
測試|你的心理年齡是多大關于這個心理年齡,大家相信也是非常熟悉的,有的人到了80歲確實有一顆孩子的心,但是有的人到了18歲卻是有的比大人還要成熟的,
-
心理測驗:你會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嗎?這輩子你會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嗎?你的婚姻會由你自己做得了主嗎?有多少人,關于自己婚姻、愛情的選擇,有著太多的無奈跟不舍。你
-
心理測試:你的人生會走什么樣的路線?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究竟你的人生會是什么樣的人生軌跡呢?不一樣的性格基因,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生命路線,你平日的行為模式也無
-
心理測試:你的愛情直覺靈不靈?在感情的世界里,你和你的另一半是否擁有靈感默契呢?是否能夠做到心有靈犀一點就通呢?有了靈感,你就能敏銳地察覺對方是否真心
-
測試你是否自戀過了頭?平常你是一個容易自戀的人嗎?或許你會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戀的,誰不愛自己呢?那么,你是否自戀過了頭了呢?今天跟小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