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內心受害者說我不配擁有幸福
有個男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對父母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罵自己的父親是愛自己的,而沒責怪還安慰他的媽媽是不關心他不負責的,這個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想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我們怎么理解這個孩子?
在這個孩子的內心有個“受害者原型”,這個“受害者”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這是奶奶從小灌輸給他的信念,奶奶是一個對他要求非常嚴厲的人,而這個孩子從小跟奶奶一起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每當父親責罵他時,他就認為:爸爸這樣做是愛我的。
“受害者”是這樣一種身份:小時候因為父母的一些不公正的對待,如被忽視,被苛責,或打罵甚至是被虐待,漸漸就形成了一種這樣的自我認識:我是不好的,這是我應該承受的對待;父母的不開心是因為我不夠好,或父母的離異是因為我不夠乖;我是家里的負擔,爸爸媽媽養我很辛苦,也許打罵我爸媽能發泄一些痛苦……等等,長大后,這種受害者的身份就和我們真實的自己融為一體,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認同,這種認同讓當事人以某種傷害性的態度對待自己,同時也無意識地吸引別人這樣對待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更是如此。
因為受害者身份是隱藏在無意識中,不能輕易被察覺,但是從各種關系中可以尋覓蹤影。
比如,“受害者認同”在家庭暴力的親密關系中最常見。在一般的家庭暴力中,我們常常只看到施暴者兇殘可恨的一面,卻不能看到是因為有一個受虐的“受害者”在無意識地需要他這樣的對待。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小時候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下。一個從小受過某種虐待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在自己的婚姻中重復母親的婚姻悲劇,成為一個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這是因為她在自己的婚姻中,總是有一種不配感,不配得到丈夫的尊重和愛,不配享受幸福,總是用自貶的方式對待自己。久而久之,丈夫自然也會不自覺地以貶低和不尊重的方式對待她,有暴力傾向的男人自然會被喚醒內心的殘忍和暴力行為。
在很多問題婚姻中,大多存在著受害者身份的輕度認同,尤其是女性。婚姻受害者的身份,讓當事人身陷其中的惡性循環,總是控訴伴侶如何對她不夠關心,不夠尊重,不夠理解,不夠體貼,不夠愛……總是因為挑剔或多疑而導致的婚姻關系困難重重。這樣的婚姻受害者,無論當初的婚姻結合是多么幸福和美滿,最終卻總是體驗到非常強烈的不幸福感和失敗感――這是受害者身份導致的當事人對親密關系的自我傷害,最終沒有辦法從親密關系中得到幸福。
比較隱蔽的受害者身份,是不敢讓自己成功或感到幸福,不敢展示真正的自己,不敢發現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來自無意識的對成功或幸福生活的不配感。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本來有很強的能力,但是總喜歡焦慮,抱怨自己不如別人優秀,責備自己沒有能力,但每次的結果并不像他所說的那么差。這就是因為內心那個受害者在搗亂,在恐懼。這些恐懼太過嚴重,就會妨礙當事人的自我成長和和諧的生活。
與內心的受害者告別,意味著需要向內心那個施暴者告別,這個施暴者在內心中是一個暴君,他非常嚴厲苛刻,總是以一種非常負面否定的聲音威嚇我們: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你沒有能力,你不可愛,你不配得到幸福,你是會被人恥笑的,你沒有價值,你不值得擁有你想要的生活,你不可能實行你的夢想,你沒有資格去爭取你想要的一切……這個暴君的聲音是如此強大,而且一直陪伴在
一些人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嘲笑他,諷刺他,打擊他。
施暴者往往是這樣一些可憐的家伙:因為他曾經有過被傷害或失敗的經歷,因為他內心更多的是痛苦、受傷害、自卑、恥辱或自貶,因此,總是通過尋找替代的受害者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這樣的施暴者最初可能是我們的撫養者,后來成為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超我,再后來成為我們內心的一道道嚴厲的禁令和聲音。
只要不向這個施暴者低頭,只要識破這個施暴者的真實面貌,每個人都可以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讓這個施暴者駐扎在自己的身心中,成為一個人生命的統治者和王。如果我們不認同這個受害者身份,施暴者就無計可施,舉手投降,然后自動從我們的生命中撤離,讓位于我們真實的自己。
多一些勇敢和無謂,告別內心的施暴者,告別內心的受害者,是你走向真實人生,活出真實自我的唯一道路。
-
克服心理焦慮癥有哪些辦法 用這6個小竅門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焦慮癥的,而且焦慮癥其實也是屬于一種心理疾病的,嚴重的就會影響到自己身體健康的,
-
什么是焦慮 焦慮有好有懷如何自我緩解的在說到焦慮癥的時候,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的熟悉,因為這個焦慮癥其實也是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的,因為這個焦慮癥的發生也是非常
-
怎么緩解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了,不管是身體方面的或者心理方面的壓力。也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到
-
在職場中如何拉近同事關系 不妨試試這樣做如果是換了新工作以后,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可以和新同事在一起相處的,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拉近一些關系的,而且我們大
-
你了解焦慮癥嗎?焦慮癥原因有哪些焦慮癥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焦慮癥有家族病史,有家族病的人更容易出現焦慮癥,所以平時要注意調整情緒,緩解壓力,焦慮癥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