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四種不健康的心理警惕高考
根據國家心理專家統計,不少快要高考的考生會陷入焦慮狀態,有時候甚至會精神恍惚,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預防這一現象的發生呢?下面是專家提出存在四種類型的不健康心理:
●放縱型心理
放縱型考生在考生群體中占到相當大的比例。他們認為高考結束便意味著苦日子熬到頭了,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彌補自己這么多年來的艱苦奮斗,因此毫無節制地玩。
●抑郁型心理
抑郁型考生的表現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有些還伴隨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自怨自責。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變暴躁,讓人覺得難以理喻,與家人爭執中情緒一觸即發,嚴重的會出現輕生念頭,甚至采取輕生行為。
●茫然型心理
茫然型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松下來后,會出現一段真空狀態。對于相當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師推著走的學生來說,隨著壓力的釋放,會產生一種虛無、無所適從的感覺。尤其高考后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要求的變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數時,這種感覺更明顯。
●焦慮型心理
考后焦慮型心理也比較常見,許多考生在考后會出現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況,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考生。他們往往期待值比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確定性而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對于那些心理素質弱的考生,還會持續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學子會出現由焦慮到失眠,再從失眠到抑郁等。
專家觀點:
高考后三周是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在高考結束到入學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峰期共有三個:第一個是高考結束時;第二個是錄取結果公布時;第三個是剛入學時。而考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無聊心理、焦慮自責心理、絕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縱心理等。
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這是因為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后高考心理”期。
專家支招:
高彩林主任建議,考生高考結束后,可以適當保留一段時間復習期間的生活和作息規律,利用這段時間對中學時代的生活進行一個總結,對未來的大學生活進行一些“設想”,都是可以讓考生能夠平穩度過高考后的時間。學生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允許考生結伴外出。
考生要理性看待高考,應該認識到人在情緒處于低落時,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在處理方式上,高彩林建議考生,“第一不要怕別人說;第二要調整心態,學會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和父母、親朋好友溝通。另外,還可以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重新找到價值感。一定要擺正心態,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要實事求是,避免期望值過高,更不要抱僥幸心理?忌梢哉髑罄蠋熂巴鶎蒙囊庖?忌可以根據自己大學所選的專業,進行提前預習;也可以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考后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于成績本身,所以家長也要適時調整心態。高彩林主任說,“家長應該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避免與孩子談論高考、成績等敏感話題。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途徑,發泄出他們心中的情緒,并及時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
小編認為高考呢,自己盡力就好,就算考得沒有預期效果好也不要太責怪自己了,要正確得面對自己的實際水平,考試要正確調整心態,要學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表現出來。
-
克服心理焦慮癥有哪些辦法 用這6個小竅門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焦慮癥的,而且焦慮癥其實也是屬于一種心理疾病的,嚴重的就會影響到自己身體健康的,
-
什么是焦慮 焦慮有好有懷如何自我緩解的在說到焦慮癥的時候,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的熟悉,因為這個焦慮癥其實也是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的,因為這個焦慮癥的發生也是非常
-
怎么緩解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了,不管是身體方面的或者心理方面的壓力。也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到
-
在職場中如何拉近同事關系 不妨試試這樣做如果是換了新工作以后,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可以和新同事在一起相處的,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拉近一些關系的,而且我們大
-
你了解焦慮癥嗎?焦慮癥原因有哪些焦慮癥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焦慮癥有家族病史,有家族病的人更容易出現焦慮癥,所以平時要注意調整情緒,緩解壓力,焦慮癥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