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焦慮,你了解什么?
人活在世上,總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焦慮。關于焦慮,你了解多少呢?考試前的焦慮,準備一場入職前的面試等,都會有焦慮情緒。但是如果因為一場考試或者面試而感到極大地壓力,飲食睡眠都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拖延逃避等等,那就要注意了。
焦慮的產生有三大因素:
第一,我們的生物機能,謹慎或警惕等遺傳傾向;
第二,生活中的環境因素,這些因素會阻撓或遏制你的欲望,導致我們會為此擔憂。(例如應聘一份工作,但因為眾多因素而可能得不到這份工作,就會產生焦慮)
這兩種因素導致的焦慮通常不可避免,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物機能,也難以同客觀環境做對抗,這兩類的焦慮是正常的,在面臨照耀情境時還對人有促進作用,體育比賽前的緊張(適度焦慮)使你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能在比賽中表現得更好;落后于人時產生的焦慮和壓力能促使你作出更好的改變。
第三個因素是我們自己,我們如何思考,會有怎樣的感受,作出什么樣的行為;
這一因素是導致不健康焦慮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才是不健康焦慮的制造者。大多數嚴重或不健康的焦慮心理都是自我塑造地,也正因為此,我們完全有能力消除或緩解不良焦慮。
該如何發現并校正我們的不健康焦慮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1913-2007)給出了解決方案,他為我們構建了情緒ABC理論框架。
情緒ABC理論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
A表示誘發性事件;
B表示不合理的信念,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
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以他的意愿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后,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么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導致消極情緒C的是A事件嗎?
答案是否定的,100個人同時遭遇事件A,難道所有人都會產生不良情緒C?自然不會,其中說不準有坦蕩面對不良事件A的人,他們產生的是另外一種更為健康理性的情緒C2。我們之所以會產生不健康情緒C,只是因為我們有不良的想法、觀念B在其中作怪。
求職焦慮示例:
A:明天要去應聘一份工作;B:一定要得到這份工作,應聘時一定要表現良好,一定不能有糟糕的失誤;C:(由于B過高的要求或追求完美,強迫性的、觀念,必須、一定等等)寢食難安,深受壓力焦慮折磨,或者干脆找一系列拖延的理由,甚至放棄求職的機會·····如果能夠改變B,變為B2:我會盡力展示好我自己,求職時雙向的選擇,不被選中也許是因為并不適合,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們所持有的信念、想法B才是不健康焦慮的根源,要克服過渡焦慮,需從B入手。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想法B:
自己應比別人強,自我價值過高;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愿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逃避挑戰與責任可能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后盾才行。
對此最佳的應對策略就是分析自己面對事件A時的想法,把它詳細的記錄下來,這也是一個自我剖析,更深刻地了解自我的過程,然后分析記錄下來的想法和信念B中的每一項,把不良的從你腦海中剔除,努力告訴自己那些想法是錯誤的哪些想法是對的,這一部分非常重要。
如果無法分辨那些是不正確的想法,可以尋求他人幫助,但要保證他人能給你正確的解答。
綜上所述,健康良性的焦慮是有益無害的,可以維持生命的續存,然而不健康的焦慮則會不斷地摧毀我們的身心,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還有工作。按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的觀點,要學會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剔掉生活中過度的焦慮,過健康而舒適而又積極向上的生活!
-
克服心理焦慮癥有哪些辦法 用這6個小竅門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焦慮癥的,而且焦慮癥其實也是屬于一種心理疾病的,嚴重的就會影響到自己身體健康的,
-
什么是焦慮 焦慮有好有懷如何自我緩解的在說到焦慮癥的時候,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那么的熟悉,因為這個焦慮癥其實也是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的,因為這個焦慮癥的發生也是非常
-
怎么緩解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了,不管是身體方面的或者心理方面的壓力。也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到
-
在職場中如何拉近同事關系 不妨試試這樣做如果是換了新工作以后,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可以和新同事在一起相處的,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拉近一些關系的,而且我們大
-
你了解焦慮癥嗎?焦慮癥原因有哪些焦慮癥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焦慮癥有家族病史,有家族病的人更容易出現焦慮癥,所以平時要注意調整情緒,緩解壓力,焦慮癥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