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癥的心理分析與治療
1 恐懼情緒的處理
2 恐懼的防御分析
3 恐懼的動力分析
恐懼癥個案治療時間的長短和效果,是視其恐懼的性質、程度以及個體的基礎情況(如人格素質、領悟力、經濟力等)而不同。一個較完整的療程包括三個階段:直面——恐懼癥狀、與癥狀相關的對應模式;解析——恐懼的深層原由;再直面,即容納——恐懼所指的實相。
考慮是否將恐懼作為癥候處理?
1,恐懼情緒的處理
我們知道,作為引發緊張的情緒,恐懼癥一般具有較固定的恐懼對象,而焦慮癥卻沒有。所以,一個人的恐懼達到恐懼癥之程度,必然有其粘附著的恐懼之物,隨時誘發他恐懼。過激的恐懼情緒本身,會妨礙人正常地思維。所以面對恐懼癥患者,初期是要考慮對恐懼情緒的處理。
目標任務:直面癥狀,改善對癥狀的排斥態度。
所有手段性的認知行為療法,對緩解癥狀是有效的,包括抗焦慮xing藥物。如:
•在重度恐懼下,可用阿普唑侖等抗焦慮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以控制過度緊張的情緒。恐懼情緒程度的判斷,可籍現實功能的影響度、睡眠情況、癥狀自評量表的測試為依據。
•在受恐懼情緒控制期間,可通過軀體療法——如自體療法、音樂或舞蹈療法、合理情緒療法、呼吸放松療法等,以達到情緒的釋放。
•在冥想放松的背景下,通過想象去觸及和直面——恐懼場景。這類似意象療法或想象訓練技術。正因為,創傷的想象是可怕失控的想象,所以通過想象訓練以達到:提高對可怕失控感的承受力;重復習得的積極想象可改變既往不穩定的失控感,激發內在的積極資源。
•在恐懼感得以緩解的情況下,通過對話到達澄清、認識以下內容——
對癥狀常用的反應模式是什么?所起到的效果怎樣?
對應恐懼的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之后的情緒怎樣?
對癥狀的心理態度是什么?如埋怨、自責、克制或控制、消除或消滅、或是其它什么?
澄清恐懼對象的現實性和想象性。即,恐懼對象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存在?是過去的實在,還是目前想象的實在?
一切對恐懼對象的澄清和認識,是為了能走近恐懼的深層心理,以解析恐懼之本質的前期工作。或者說,一切有形的技術路線,都是以認識無意識為目的,讓無意識最大程度成為意識為最終目的。
注:在此所針對的恐懼為神經癥性的,而非重大創傷所致的恐懼。后者是那些在重大應急下,導致神經防御系統(位于低級腦部組織的驚恐系統)的部分損害,其治療只適合提供軀體照顧和情感支持的“穩定化治療”,而不適合上面所講的那些治療。
對恐懼的精神動力學分析:
恐懼癥跟焦慮癥一樣,其行為背后是害怕的東西。
這一重要的心理動機區別,可以幫助我們對不同神經癥的精神動力進行準確深入的解析。
2,恐懼癥的防御分析
•所有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都關心理病癥出現的內外部條件的初級條件,即,最原始的心理或外部創傷事件。但,恐懼癥的形成并不只是取決于初始條件反應,而也由于繼發條件反應所形成。繼發條件反應,指對初始條件反應所報持的種種態度與行為。
•分析的任務:認識“繼發條件反應”是什么,有哪些?覺知“繼發條件反應”防御了什么?
繼發條件反應,是問題形成的次因。猶如某些犯罪“案子”的形成,有其主謀也有其同謀一樣。
舉例:一例社交恐懼癥,女,18歲,主要表現為見陌生人時,害怕自己的表情抽搐(可視為表情恐懼)。經過了解和分析,清楚了她表情恐懼的原始心理事實是:剛上初一時在班級作自我介紹,口誤把自己的性別說成“男”而引得哄堂大笑,回家后照鏡子,發現自己表情僵硬,嘴巴有抽動,難看極了。這一事件和事件在她內心造成的羞怯和恥感,是女孩有人際恐懼的主因,即病癥的初級條件;而女孩自那以后所表現的反復照鏡子-害怕照鏡子、經常逃避上學、完全回避集體活動,不與人交流,尤其是讓她報持這些反應的內心想法或叫主觀意念——如“自己的確不會說話”“自己的表情的確難看”“我不想別人知道我有人際交往障礙”“無法想象我再受到哄笑會怎樣”等自我否定思維,這些是女孩形成人際恐懼癥的繼發條件反應,即病癥的次因。
象征說,原始的心理創傷事實,是女孩患人際恐懼的主謀,女孩后來害怕再受傷的防范觀念和行為,是女孩固著人際恐懼的同謀。
一個刀割傷,單有主因——不小心被刀傷,充其量只是刀劃了一個口子的疼痛,傷口本可以自愈,而只有向傷口撒鹽的做法(如用臟手擠壓、臟水擦洗、用臟布包扎)才會化膿感染,釀成病灶。對應一個孩子的犯錯,當他第一次犯錯或犯錯本身,并非問題,而父母對孩子犯錯所采取的——人格否定性斥責、打罵等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在孩子內心所產生的“壞自我認同”,這些繼性發原因才是導致孩子習慣性犯錯,或者成為問題孩子的關鍵。
•繼發條件反應作為一種反饋機制,反過來又強化著恐懼癥的恐懼感受。從這一角度看,繼發條件反應是恐懼癥的真正元兇,是主謀。
繼發性的條件反應,實際就是避免焦慮的種種防御反應。之所說它是恐懼癥的元兇,是它重重防衛著“預期恐懼心理”。而恰是預期性恐懼,使得患者內心產生著無限重復的恐懼性擔心,由此形成越是擔心,擔心就越重的惡性循環。
因此,對防御分析的目標,是讓恐懼者認識到這一惡性循環,是怎樣被他的防御性條件反應所致。
在這樣的前提下,才可望患者考慮改變對恐懼感的反應模式。如他可能會考慮,不再重視癥狀,而重視對癥狀的承認和接納態度。
•在這樣的前提下,可望對隱蔽性防御模式作進一步分析。所謂外顯的防御形式有逃跑、躲避、不停地說話或做事、不停地洗手等等,隱蔽的防御模式有壓抑、隱忍、意象外化、投射性認同等等。
•恐懼癥最常見的隱蔽性防御是意象外化。意象外化的概念解釋:一種主觀的意象變成了客觀的真實。
常見的恐懼癥有疑病恐懼、絕癥恐懼、恐高、恐過馬路、心臟恐懼癥、意外恐懼等,這些恐懼癥都無一例外地,無意識地將他內心的恐懼意象外化了。比如,害怕癌癥的恐懼者,是癌癥這一象征死亡觀念激活了他早期生命受威脅的恐懼體驗,即將這一原發性恐懼意象——死亡外化為了癌癥。恐懼過馬路的患者,是過馬路的情景會喚起他曾遭遇兇險(如親臨或目睹車禍、搶劫、喪親等)的喪失性恐懼體驗,將這一原發性恐懼意象——“災禍降臨”外化為了過馬路。
其實,所有神經癥的原始恐懼,是在他記憶深處以其象征保留下來,并形成了癥狀。當癥狀再現時總會以轉換的形式表達。比如,有一位強迫性嘔吐的學生,他既害怕自己的嘔吐也害怕自己對嘔吐的不能控制。但他并不知道,嘔吐這一表征,早已是他道德和精神上惡心的象征。有強迫性格的人,無意識駐著一個強大的超我,時不時地以軀體懲罰訴求它被壓抑的需要。
治療師對防御的分析,是需要當事者在呈現他對恐懼情景和恐懼體驗的前提下,讓他自己解讀到,他內心的恐懼所指是怎樣變成了外在可怕之物?或是,解讀到他內心的恐懼所指如何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外顯恐懼之物的。
-
恐懼癥原因有哪些?了解恐懼癥的原因恐懼癥的發生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身體素質差也是導致恐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生理因素是誘發恐懼癥的常見因素,大家要注意恐懼癥
-
如何預防恐懼癥?從生活習慣開始生活中大家要注意恐懼癥的預防,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要求,不要刻意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預防恐懼癥要及時克服恐懼的心理,及時緩
-
恐懼癥有哪些表現?深入了解恐懼癥生活中很多人對于恐懼癥不了解恐懼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恐懼癥會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的心理,也會導致患者出現異常出汗的現象,
-
患了社交恐懼怎么辦 嘗試心理暗示法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時候得了社交恐懼癥的癥狀,也是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疾病的困擾的,那么在得了社交恐懼癥的時候,我們應
-
心理恐懼怎么辦恐懼癥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感覺心里特別的害怕,有時候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心碰碰的跳之類的,那么這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