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為主證的臨床綜合征,中醫無相對應病名,僅根據臨床主要癥狀而定名。其病位在心,與脾、腎、肝、膽密切相關。其臨床癥狀多樣,時輕時重,主要有下述表現:
心悸心中悸動不安,心慌或心前區不適,運動后或情緒激動時癥狀明顯。
胸痛心前區痛,部位常不固定,以左胸乳部或左乳下為多,疼痛性質大多為一過性刺痛,或刀割樣疼痛,或持續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隱痛,一般體力活動中并無胸痛發作,但在活動后或精神疲勞后,甚至休息時可出現。
胸悶氣短患者主觀上感到呼吸不暢,淺短不規則,憋悶,氣短,平時常有嘆息樣呼吸,但呼吸頻率不增加;有時發生在夜間,發作時喜坐起或起床開窗深吸氣。
此外,患者還常常伴有頭暈,寐差多夢,煩躁易激動,疲乏無力,睡醒后不感到清醒和精力充沛,反而更覺倦怠無力。
辨證論治該癥多因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氣滯血瘀,心脈閉阻所致。癥狀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為主,辨證可分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血瘀痰阻四型論治。
心虛膽怯除主癥外伴有煩躁易怒,善驚易恐,寐少多夢,坐臥不安,脈虛弦。治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絡,養心安神。方用逍遙散、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調治。
心血不足除主要癥狀外同時伴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寐差,動則心悸加重,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以健脾補血,養心安神,化瘀通絡。方以歸脾湯、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調治。
陰虛火旺心悸、胸悶、氣短兼見頭暈目眩,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化瘀通絡。方以天王補心丹、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調治。
血瘀痰阻心悸兼見頭暈目眩,寐差,胸痛胸悶較甚,或見胸中隱痛,呼吸不暢,痰粘不易咳出,脈弦細澀。治以活血化瘀,行氣化痰,養心通絡。方以失笑散、瓜蔞薤白半夏湯、血府逐瘀湯合方加減調治。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影響植物神經功能而造成心血管系統功能異常。該病臨床癥狀雖多,但理化檢查常無特異性指標,且一般無器質性病變。中醫理論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本病的形成多為氣滯血瘀,閉阻心脈。精神因素在本病的發生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如焦慮、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強烈的精神刺激或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等均可誘發或者加重病情。因此,在應用行氣解郁,活血化瘀通絡兼益氣、養血、舒肝、滋陰、化痰等法藥物調治的同時,應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
相關文章
-
如何鑒別神經官能癥我們都知道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可是很多人都會存在一些別扭的心理,有的人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神經官能癥,不過
-
你是神經官能癥的高危人群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一些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的人會出現神經官能癥,尤其是老年人出現這種疾病時,會出現很多的危害后
-
神經官能癥的護理措施有哪些神經官能癥的護理措施有哪些?神經官能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得了神經官能癥后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還要做好護理工作,那
-
中醫如何辯證治療神經官能癥中醫如何辯證治療神經官能癥?在臨床上治療神經官能癥的方法有很多,中醫是其中的一種,中醫是按著辯證施治的方法進行治療,那么
-
該怎么去預防神經官能癥該怎么去預防神經官能癥?神經官能癥的發病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主要與情緒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很關鍵,那么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