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為何難進社區
遇有心結何處傾訴?有心理障礙如何疏導?最近發生在大興某小區的悲劇引發人們對社區要不要建心理輔導站的熱議。昨天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居民心理咨詢需求日益凸顯,但受人才短缺、居民認知等影響,本市社區內尚沒有真正的社區心理咨詢機構進駐。
社區
立項一年未建成心理輔導室
東城區某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初區里曾從各社區抽調社區工作者,參加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當時全區計劃在115個社區都要建立心理健康輔導站,幫助居民疏導心理問題,妥善處理生活中的矛盾和危機事件。但受種種因素影響,這些心理輔導站至今仍未建立。
“資金應該不是問題。關鍵是缺人才。”據區民政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此前區里先后培訓了兩批社區工作者,總共115人。隨著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有的人離開了社區工作崗位,目前已不能完全保證“每個社區一名心理輔導員”的標準。
和其他區縣相比,東城區在社區心理服務方面已經走得比較快。因為即使是市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很難一下說出設有專業心理咨詢室的社區名稱。另外,也沒有對社區建立心理輔導站的硬性規定。對于更多的社區來說,心理輔導進社區仍然比較遙遠。
心理學博士、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告訴記者,事實上,現在全市既有的心理咨詢師也難以滿足1000多個社區的心理輔導需求。“許多人經過專業培訓,取得了執業資格,但其中能達到咨詢心理師標準的比例很小。”
創辦本市首條老年心理救助熱線的外經貿大學教授徐坤表示,和業余心理輔導、聊天式寬慰不同,真正的心理咨詢需要較大的經濟投入。“專職的心理醫生,每小時收費都是80至200元。如果都是政府買單,成本太高。”
居民
不太習慣說“家丑”
“家丑不可外揚”這句古話仍然是不少居民對心理問題的傳統處理辦法。
“誰心里沒有點兒事?過陣子就過去了。”朝陽新城小區的年輕居民小鞏說,“心里有點想不開,和家人鬧點矛盾就找社區的人說,隱私保密不好,被人家誤會為‘精神有問題’就更不值當了。”
徐坤告訴記者,她曾經接觸過一個社區,設立了心理輔導室,但是幾乎沒有人來。最后,輔導室只好關門。她創辦的心理熱線倒是更受居民青睞,主要是因為“免去了面對面的尷尬”。
“這正反映了居民對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誤解。”熊漢忠說,“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心理問題比較嚴重,需要去醫院治療也不是大事,這和人生病需要住院是一回事。”
業內
社區心理干預需“本土化”
針對居民“外揚家丑”的擔心,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需要建立規范的咨詢檔案管理、保密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步建立適合中國居民心態的心理咨詢方法。
“簡單照搬西方心理咨詢,一般居民難以接受。”徐坤說,“比如心理分析,要揭開對方心理創傷,很容易造成二次傷害。”對于這樣的二次傷害,國內居民一般都比較抵觸,也容易造成負面影響。
徐坤透露,自己創辦的老年心理熱線,盡量地使用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來“開導”想不開的老人,先后把幾位強烈想自殺的老人拉回正常生活。“孔孟的處世之道,老莊的超脫,其中一部分內容很容易獲得大家價值認同,也容易讓居民接受,幫助居民打開心結。”
熊漢忠表示,盡管目前在社區普遍設立心理輔導機構仍難以實現,但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應該引起政府的關注與重視。基本的社區心理輔導,可以防微杜漸,防止居民心理障礙變重;有足夠經驗的心理師,還可以通過專業的篩查工具,辨別居民是否需要到專業機構或醫院尋求心理治療。這些都可以有效防止因心理問題導致的糾紛甚至犯罪,使社區這一最基本的社會公共領域更加和諧。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