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愛吹牛的心理原因
都說吹牛不上稅,英國有一項調查顯示,逾八成人承認,每天至少講一次“大話”。究竟吹牛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動機呢?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督導王國榮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愛吹牛有些出于心理原因,有些則是病理表現。
補償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慮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兩種常見心理原因。“有些人喜歡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王國榮說,一位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一開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戶,要么是領導如何器重他,但這些并不屬實。“這是出于心理補償。”王國榮說,“這時吹牛既是為了彌補落差,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顯示自我、獲得別人關注的目的。”
而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的典范,當屬二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附近爆炸,警衛問他為什么不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王國榮指出,這種大話也被稱為“正常的大話”,它能讓人獲得心理博弈優勢,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降低了焦慮情緒。
如果說這兩類人都是刻意而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則表現為不自知。“一個男孩逢人就說自己要超過比爾·蓋茨了。”王國榮說,這個孩子后來被確診為輕度躁狂。人患上了輕度躁狂或處于精神分裂癥早期時,大腦中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處于不正常的活動狀態,讓其變得亢奮、不知疲倦,自我評價過高。“這種不正常很容易識別,如果吹噓得很離譜或完全不符邏輯,就該帶他們去精神科檢查了。”王國榮提醒道。
無論何種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響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一方面,慣于吹牛讓真實的自我越來越小,虛假的自我越來越大,從而極少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因此難以成功。另一方面,吹牛或許可以獲得他人暫時的虛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對方就會認為你在愚弄他們,從而失信于人。
改變愛吹牛的習慣需要長期的努力,王國榮建議,愛吹牛的人要從自己擅長的小事做起,認清自我的能力。另外,這些人還可以把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列舉出來,這也有助于他們回歸現實。
補償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慮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兩種常見心理原因。“有些人喜歡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王國榮說,一位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一開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戶,要么是領導如何器重他,但這些并不屬實。“這是出于心理補償。”王國榮說,“這時吹牛既是為了彌補落差,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顯示自我、獲得別人關注的目的。”
而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的典范,當屬二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附近爆炸,警衛問他為什么不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王國榮指出,這種大話也被稱為“正常的大話”,它能讓人獲得心理博弈優勢,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降低了焦慮情緒。
如果說這兩類人都是刻意而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則表現為不自知。“一個男孩逢人就說自己要超過比爾·蓋茨了。”王國榮說,這個孩子后來被確診為輕度躁狂。人患上了輕度躁狂或處于精神分裂癥早期時,大腦中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處于不正常的活動狀態,讓其變得亢奮、不知疲倦,自我評價過高。“這種不正常很容易識別,如果吹噓得很離譜或完全不符邏輯,就該帶他們去精神科檢查了。”王國榮提醒道。
無論何種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響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一方面,慣于吹牛讓真實的自我越來越小,虛假的自我越來越大,從而極少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因此難以成功。另一方面,吹牛或許可以獲得他人暫時的虛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對方就會認為你在愚弄他們,從而失信于人。
改變愛吹牛的習慣需要長期的努力,王國榮建議,愛吹牛的人要從自己擅長的小事做起,認清自我的能力。另外,這些人還可以把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列舉出來,這也有助于他們回歸現實。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