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點評:別誤會了孩子“性”意識
0-6歲的幼兒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擁有奇怪、復雜甚至是過分成人化的行為,也并不代表他們提早擁有了成人的性意識,他們的行為及語言只不過是對大人的一種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年輕的父母應該區別孩子身體上的性早熟與由于模仿而來的“性”意識。其實,性早熟畢竟是少數,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模仿行為,當成是性早熟而加以恐嚇、訓斥,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良影響。
案例一:
小健上幼兒園中班,今年才4歲,可現在總是把“老公”、“老婆”掛在嘴上,小小年紀便已懂得“談情說愛”。有一天,小健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約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還說她喜歡班里的另一個男生,對我沒興趣。”小健還緊張地問媽媽,怎么可以讓女孩子喜歡。
李季點評:中班男女孩子的“夫妻相稱”和“談情說愛”,雖然有朦朧的性意識的萌芽的成分,主要是一種同伴之間喜歡的情緒和友好的行為。這種喜歡和交往行為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早戀”。不要將它成人化神秘化或恐懼化。告訴孩子如何才能被同伴,包括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歡,以及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同伴的喜歡。
案例二:
某幼兒園,男孩女孩都共用一個廁所,一直“相安無事”,但這學期卻突生風波。4歲的女孩玲玲和小麗忽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于是每次上廁所要輪流把風。任憑門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風者都振振有辭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廁所的。”
李季點評:如廁、睡覺、洗澡等,是幼稚園小朋友視覺認識男女不同最直接的場所。男女生自發捍衛“自己的權利 ”是異性意識萌芽的體現,同時,也是男女孩子群體性交往的一種方式。教育者一方面應該尊重小朋友的民主意愿和行為;另一方面引導認識孩子行為背后的“理由 ”是否合理。教育智慧是,把自發對抗引導為友愛協商解決問題,過程中滲透異性交往教育。同時,不要讓孩子憋著。
案例三:
5歲的小東“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當高明,平時獻殷勤,如幫女孩子擦汗、替她從別人手中搶玩具……遇到節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時,小東還會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機會,就會拉一下小手、親一口臉蛋。
李季點評:5歲孩子“追求”女孩子“手段之高明”,表現有如電影中的“情圣”。這類行為大都來源于對“韓潮愛情”影視作品的似懂非懂的理解和模仿,或得益于大人們平時有意無意的相關“鼓勵”。正常的性意識發展還沒有足夠的理性讓兒童有如此成熟的行為。因此,它仍然屬于小朋友表達喜歡的范疇。大人所要做的,主要還是讓孩子喜歡人不能強人所難,重要的是要別人喜歡自己。
案例四:
一天午睡時,小豪“啊,嗯”的聲音把老師驚了一跳,老師發現小豪的被子已經被他在翻身時踢掉了,整個肚子露在外面,老師輕輕地走過去幫他蓋被子,猛然發現他把內褲脫到了膝蓋上,“小雞雞”正驕傲地抬著頭呢……起床后,老師把小豪叫了過去,說:“今天老師發現你的內褲脫到膝蓋上了,怎么回事呀?”“舒服,我在家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不以為然地解釋道。
李季點評:兒童的自慰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幼兒園小朋友有時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只是滿足一種舒服和放松的感覺。關鍵的是,不能讓孩子對此感到神秘感和羞辱感。大人的大聲訓斥,譏笑,指責為壞行為等做法,都會造成孩子對此更強的羞辱感、壓力感、好奇心和神秘感。
專家觀點:
性模仿≠性早熟
袁愛玲:以上案例表面上看個個構成了性早熟的事實。在眾多影視鏡頭的刺激下或許真的有些性意識早萌發,但我總的看法是成人對他們的這些行為過分敏感,并附加了成人的理解。因此,家長或老師對待這類行為不必過分敏感,更不能恐嚇、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成年后的性恐懼、性冷淡,甚至罪惡感。我之所以認為上述案例中的行為是“非性”的,一是有模仿的因素,因為幼兒有極強的模仿能力,見到什么方便模仿的行為、動作等會不加選擇地去模仿,甚至越是不讓他模仿,就越想模仿,并非荷爾蒙的作用。 二是幼兒還沒有建立是非標準,不知道何種行為是,何種行為非,好奇心的驅使就去做。
對上述行為采取怎樣的策略對待呢?
首先,不制造神秘感,避免激發他們更大的好奇去窺探或嘗試。
其次,控制兒童不宜的電視節目鏡頭,沒有這樣的刺激,就不會過早地出現這樣的反應。行為主義原理(S—R)告訴我,要想去掉反應R就必須先去掉刺激S。
再次,當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為時,鎮定地告訴他們,你不喜歡看到這樣做,喜歡看到怎樣做。成人不能只指出什么是錯的,而不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這樣不能有效地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李季建議:
1。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看作是不良的性意識;
2。及早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性啟蒙教育,早期性教育有利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
3。幼稚園性教育以群體生活的友愛交往和認識男女身體器官差異,消除神秘感,形成快樂幸福心理和學會身體性器官安全保護為主要內容;
4。早期性教育應該是發展性的,而不是防范性的;
5。早期性教育家長不要過于關注,要順其自然,在生活中自然進行,貫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6。早期性教育要以形成孩子幸福快樂的群體交往觀,讓孩子懂得生命、愛與尊重,學會珍惜自己為主要目的。
案例一:
小健上幼兒園中班,今年才4歲,可現在總是把“老公”、“老婆”掛在嘴上,小小年紀便已懂得“談情說愛”。有一天,小健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約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還說她喜歡班里的另一個男生,對我沒興趣。”小健還緊張地問媽媽,怎么可以讓女孩子喜歡。
李季點評:中班男女孩子的“夫妻相稱”和“談情說愛”,雖然有朦朧的性意識的萌芽的成分,主要是一種同伴之間喜歡的情緒和友好的行為。這種喜歡和交往行為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早戀”。不要將它成人化神秘化或恐懼化。告訴孩子如何才能被同伴,包括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歡,以及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同伴的喜歡。
案例二:
某幼兒園,男孩女孩都共用一個廁所,一直“相安無事”,但這學期卻突生風波。4歲的女孩玲玲和小麗忽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于是每次上廁所要輪流把風。任憑門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風者都振振有辭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廁所的。”
李季點評:如廁、睡覺、洗澡等,是幼稚園小朋友視覺認識男女不同最直接的場所。男女生自發捍衛“自己的權利 ”是異性意識萌芽的體現,同時,也是男女孩子群體性交往的一種方式。教育者一方面應該尊重小朋友的民主意愿和行為;另一方面引導認識孩子行為背后的“理由 ”是否合理。教育智慧是,把自發對抗引導為友愛協商解決問題,過程中滲透異性交往教育。同時,不要讓孩子憋著。
案例三:
5歲的小東“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當高明,平時獻殷勤,如幫女孩子擦汗、替她從別人手中搶玩具……遇到節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時,小東還會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機會,就會拉一下小手、親一口臉蛋。
李季點評:5歲孩子“追求”女孩子“手段之高明”,表現有如電影中的“情圣”。這類行為大都來源于對“韓潮愛情”影視作品的似懂非懂的理解和模仿,或得益于大人們平時有意無意的相關“鼓勵”。正常的性意識發展還沒有足夠的理性讓兒童有如此成熟的行為。因此,它仍然屬于小朋友表達喜歡的范疇。大人所要做的,主要還是讓孩子喜歡人不能強人所難,重要的是要別人喜歡自己。
案例四:
一天午睡時,小豪“啊,嗯”的聲音把老師驚了一跳,老師發現小豪的被子已經被他在翻身時踢掉了,整個肚子露在外面,老師輕輕地走過去幫他蓋被子,猛然發現他把內褲脫到了膝蓋上,“小雞雞”正驕傲地抬著頭呢……起床后,老師把小豪叫了過去,說:“今天老師發現你的內褲脫到膝蓋上了,怎么回事呀?”“舒服,我在家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不以為然地解釋道。
李季點評:兒童的自慰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幼兒園小朋友有時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只是滿足一種舒服和放松的感覺。關鍵的是,不能讓孩子對此感到神秘感和羞辱感。大人的大聲訓斥,譏笑,指責為壞行為等做法,都會造成孩子對此更強的羞辱感、壓力感、好奇心和神秘感。
專家觀點:
性模仿≠性早熟
袁愛玲:以上案例表面上看個個構成了性早熟的事實。在眾多影視鏡頭的刺激下或許真的有些性意識早萌發,但我總的看法是成人對他們的這些行為過分敏感,并附加了成人的理解。因此,家長或老師對待這類行為不必過分敏感,更不能恐嚇、訓斥,甚至打罵,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成年后的性恐懼、性冷淡,甚至罪惡感。我之所以認為上述案例中的行為是“非性”的,一是有模仿的因素,因為幼兒有極強的模仿能力,見到什么方便模仿的行為、動作等會不加選擇地去模仿,甚至越是不讓他模仿,就越想模仿,并非荷爾蒙的作用。 二是幼兒還沒有建立是非標準,不知道何種行為是,何種行為非,好奇心的驅使就去做。
對上述行為采取怎樣的策略對待呢?
首先,不制造神秘感,避免激發他們更大的好奇去窺探或嘗試。
其次,控制兒童不宜的電視節目鏡頭,沒有這樣的刺激,就不會過早地出現這樣的反應。行為主義原理(S—R)告訴我,要想去掉反應R就必須先去掉刺激S。
再次,當發現孩子的不當行為時,鎮定地告訴他們,你不喜歡看到這樣做,喜歡看到怎樣做。成人不能只指出什么是錯的,而不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這樣不能有效地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李季建議:
1。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看作是不良的性意識;
2。及早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性啟蒙教育,早期性教育有利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
3。幼稚園性教育以群體生活的友愛交往和認識男女身體器官差異,消除神秘感,形成快樂幸福心理和學會身體性器官安全保護為主要內容;
4。早期性教育應該是發展性的,而不是防范性的;
5。早期性教育家長不要過于關注,要順其自然,在生活中自然進行,貫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6。早期性教育要以形成孩子幸福快樂的群體交往觀,讓孩子懂得生命、愛與尊重,學會珍惜自己為主要目的。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