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郵件門 透視看客心理
“渣打郵件門”中,當事人的三封郵件被“英語愛好者”當成四六級范文進行分析點評。
三月,“渣打郵件門”爆出,瑞信銀行某
白領給所有朋友群發郵件,指責身為渣打銀行高管的丈夫和其下屬出軌,被指責方同樣以群發方式回信,為自己爭辯。由于三位主角均是金融業高級白領,信件皆以英文寫就,該事件迅速被“惡搞”,被翻譯成北京話版、上海話版、南京話版等多個版本,甚至還有人拿這些英文信當例子,講解起了四六級語法。同樣是第三者插足,三年前的北京姜巖事件(姜巖在自己的博客上記錄了被丈夫背叛的全過程,2007年底跳樓自殺),卻激起眾多網友義憤,不僅人肉出軌者和第三者,還在現實中聲援姜巖家人,迫使出軌者和第三者被公司辭退。
同類事件,事隔三年,網絡看客的態度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在網絡上貼“大字報”此路不通后,遭遇婚姻問題者該怎么辦?記者與專業心理咨詢師及情感專欄作家們進行了一番探討。
見慣不怪,人們逐步脫離道德評判
新京報:和姜巖事件相比,“渣打郵件門”為什么會被網民如此惡搞,像娛樂新聞一樣廣為傳播?
盧悅(以下簡稱“盧”):這是一個信號。一開始,網絡是解決家庭危機的強有力的輿論工具,圍觀者會很投入地加入討論。但是隨著這種“曬家丑”的行為日漸增多,人們的心態就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面大家覺得見慣不怪,忍受閾值提高,并不覺得是件大不了的事;另一方面,人們也會覺得無奈,乃至有些絕望,就用惡搞來消解焦慮感;還有一方面,通過不停地曬來曬去,各方參戰者和圍觀者的不斷討論,人們發現情感之事很難用道德評判,圍觀者日益感到自己成了別人游戲的工具,干脆不參與游戲,做純粹的看客好了。你所說的娛樂精神是一種寬容度的提高,人們漸漸地脫離了道德評判,在更高層面看這種糾葛,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淡漠,或者說自我保護。
魚順順(以下簡稱“魚”):說到底不過是兩女搶一男,前者讓外人不平,但后者讓外人覺得太搞,妙在男人也加入進來了,把糗事當好事宣揚,變成娛樂新聞。道德是什么啊?她要是痛快離婚,道德還站在她這,不離婚,談什么道德,不愛你的男人,還想男人守你一輩子,那不是虐待自己坑害別人?
蘇芩(以下簡稱“蘇”):很明顯,如今大眾對“小三”這事兒的心態越來越開放了,看得多了,大眾也開始抱以“娛樂化”的態度了。如果說當年姜巖那一場,大眾還有更多的自身情緒帶入感和參與感的話,那現如今這一場大眾看熱鬧、圖樂子的心態更多。以前大家對“小三”是仇恨的,但現如今可能就是有點“揶揄”。
違背發貼者初衷,“曬來曬去”會漸漸終結
新京報:你怎么看待“渣打郵件門”事件中,第三者理直氣壯的態度?
盧:第三者在現在的文化語境中,往往成為一種強悍的侵入者的代言者。她們往往無所畏懼,因為以前制約她們的道德文化已經不復存在。“小三”被一種追求個人主義和自由的文化所支撐,她們以此為信仰,顯得非常勇敢。現在連圍觀群眾的心態都發生變化了,道德批判的方式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我認為這種“曬來曬去”的方式可能會漸漸終結。
80后漸漸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我感覺如果90后成為主力,他們根本不會對這種東西感興趣。還是那句話,舊道德已經瓦解,新道德正在產生。
蘇:中國人其實是重“情”的,很多人都覺得,小三,只要是以愛為目的,都是可以原諒的。如果這個“小三”自身條件不佳,或者與男人條件懸殊,那公眾的態度一定是會惡劣一些的,名女強女才有當小三的資格。比如瓊瑤,比如張愛玲,如果“大奶”不讓位,老百姓都不干,覺得辜負了才子佳人了。這種情況下,其實原配不必太執著,如果堅決不退讓,其實這有可能會成為自己今后的心理包袱。
茱莉(以下簡稱“茱”):這種“曬”法徹底地傷害了丈夫的自尊,也嚴重傷害了第三者的名聲,使本來還抱有歉疚心理的她在得到男方聲援后,理直氣壯地開始進攻。
新京報:既然舊道德已瓦解,那新道德又是什么樣的?
盧:我們所知道的道德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法律式,我們知道犯法就會導致自身利益損失,以前中國沒有真正的法律,純粹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包括感情,至今這個文化還有很大市場;第二個層面是我尊崇道德是因為內心的良知,我會體會到對方的痛苦,有共情的能力,但這還是和文化有關系;第三個層面是我能超越整個文化的角度看世界。比如一個經典提問:如果殺掉一個小女孩,就能拯救世界,你會不會殺?不同層面的人會有不同的解答。
新京報:隨著“小三”事件的盛行,開始有女性質疑“大奶”這個說法,認為這種稱謂是對女性的侮辱,你怎么看?
盧:我們的社會就是男權社會,所以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看,女人的任何稱謂都是對其人格的一種侵犯。但同時,當我們給妻子取名為“大奶”的時候,實際上說明妻子的一些行為在某些程度上已經不再讓人同情,無論是“大”還是“二”,她們已經被人們放在同一序列,她們的自我價值感都不高,不得不以男人為自我價值的填充物,換言之,她們都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
魚:這有什么好討論的?都一樣,一個有執照一個沒執照而已。
三月,“渣打郵件門”爆出,瑞信銀行某
白領給所有朋友群發郵件,指責身為渣打銀行高管的丈夫和其下屬出軌,被指責方同樣以群發方式回信,為自己爭辯。由于三位主角均是金融業高級白領,信件皆以英文寫就,該事件迅速被“惡搞”,被翻譯成北京話版、上海話版、南京話版等多個版本,甚至還有人拿這些英文信當例子,講解起了四六級語法。同樣是第三者插足,三年前的北京姜巖事件(姜巖在自己的博客上記錄了被丈夫背叛的全過程,2007年底跳樓自殺),卻激起眾多網友義憤,不僅人肉出軌者和第三者,還在現實中聲援姜巖家人,迫使出軌者和第三者被公司辭退。
同類事件,事隔三年,網絡看客的態度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在網絡上貼“大字報”此路不通后,遭遇婚姻問題者該怎么辦?記者與專業心理咨詢師及情感專欄作家們進行了一番探討。
見慣不怪,人們逐步脫離道德評判
新京報:和姜巖事件相比,“渣打郵件門”為什么會被網民如此惡搞,像娛樂新聞一樣廣為傳播?
盧悅(以下簡稱“盧”):這是一個信號。一開始,網絡是解決家庭危機的強有力的輿論工具,圍觀者會很投入地加入討論。但是隨著這種“曬家丑”的行為日漸增多,人們的心態就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面大家覺得見慣不怪,忍受閾值提高,并不覺得是件大不了的事;另一方面,人們也會覺得無奈,乃至有些絕望,就用惡搞來消解焦慮感;還有一方面,通過不停地曬來曬去,各方參戰者和圍觀者的不斷討論,人們發現情感之事很難用道德評判,圍觀者日益感到自己成了別人游戲的工具,干脆不參與游戲,做純粹的看客好了。你所說的娛樂精神是一種寬容度的提高,人們漸漸地脫離了道德評判,在更高層面看這種糾葛,你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淡漠,或者說自我保護。
魚順順(以下簡稱“魚”):說到底不過是兩女搶一男,前者讓外人不平,但后者讓外人覺得太搞,妙在男人也加入進來了,把糗事當好事宣揚,變成娛樂新聞。道德是什么啊?她要是痛快離婚,道德還站在她這,不離婚,談什么道德,不愛你的男人,還想男人守你一輩子,那不是虐待自己坑害別人?
蘇芩(以下簡稱“蘇”):很明顯,如今大眾對“小三”這事兒的心態越來越開放了,看得多了,大眾也開始抱以“娛樂化”的態度了。如果說當年姜巖那一場,大眾還有更多的自身情緒帶入感和參與感的話,那現如今這一場大眾看熱鬧、圖樂子的心態更多。以前大家對“小三”是仇恨的,但現如今可能就是有點“揶揄”。
違背發貼者初衷,“曬來曬去”會漸漸終結
新京報:你怎么看待“渣打郵件門”事件中,第三者理直氣壯的態度?
盧:第三者在現在的文化語境中,往往成為一種強悍的侵入者的代言者。她們往往無所畏懼,因為以前制約她們的道德文化已經不復存在。“小三”被一種追求個人主義和自由的文化所支撐,她們以此為信仰,顯得非常勇敢。現在連圍觀群眾的心態都發生變化了,道德批判的方式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我認為這種“曬來曬去”的方式可能會漸漸終結。
80后漸漸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我感覺如果90后成為主力,他們根本不會對這種東西感興趣。還是那句話,舊道德已經瓦解,新道德正在產生。
蘇:中國人其實是重“情”的,很多人都覺得,小三,只要是以愛為目的,都是可以原諒的。如果這個“小三”自身條件不佳,或者與男人條件懸殊,那公眾的態度一定是會惡劣一些的,名女強女才有當小三的資格。比如瓊瑤,比如張愛玲,如果“大奶”不讓位,老百姓都不干,覺得辜負了才子佳人了。這種情況下,其實原配不必太執著,如果堅決不退讓,其實這有可能會成為自己今后的心理包袱。
茱莉(以下簡稱“茱”):這種“曬”法徹底地傷害了丈夫的自尊,也嚴重傷害了第三者的名聲,使本來還抱有歉疚心理的她在得到男方聲援后,理直氣壯地開始進攻。
新京報:既然舊道德已瓦解,那新道德又是什么樣的?
盧:我們所知道的道德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法律式,我們知道犯法就會導致自身利益損失,以前中國沒有真正的法律,純粹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包括感情,至今這個文化還有很大市場;第二個層面是我尊崇道德是因為內心的良知,我會體會到對方的痛苦,有共情的能力,但這還是和文化有關系;第三個層面是我能超越整個文化的角度看世界。比如一個經典提問:如果殺掉一個小女孩,就能拯救世界,你會不會殺?不同層面的人會有不同的解答。
新京報:隨著“小三”事件的盛行,開始有女性質疑“大奶”這個說法,認為這種稱謂是對女性的侮辱,你怎么看?
盧:我們的社會就是男權社會,所以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看,女人的任何稱謂都是對其人格的一種侵犯。但同時,當我們給妻子取名為“大奶”的時候,實際上說明妻子的一些行為在某些程度上已經不再讓人同情,無論是“大”還是“二”,她們已經被人們放在同一序列,她們的自我價值感都不高,不得不以男人為自我價值的填充物,換言之,她們都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
魚:這有什么好討論的?都一樣,一個有執照一個沒執照而已。
相關文章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