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對福建兇手草率作出患精神病的鑒定
23日7時20分左右,正逢孩子上學的時間,南平實驗小學門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連續砍殺13名小學生,目前已有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傷。據悉,兇手是一名被辭退的社區診所醫生,疑似精神病患者。
新華社的記者趕在第一時間發布了消息,消息寥寥數語,相信以后會有更詳實的報道出爐。不過這則搶時間的報道透露了一個重大信息:兇手是疑似精神病患者。消息源是“據悉”,一個語焉不詳出處,精神病患者前還冠以“疑似”,一種穩妥的表述。不過再穩妥的表述,都會讓人產生一個先入為主的判斷:刑事法律中有精神病人免責的相關規定,這個連續砍殺13名小學生罪大惡極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逃脫法律制裁了,精神病人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如此草率的結論會傷了那些受害者家屬的心。
“據悉”來源于何處?如果嫌犯是從精神病院跑出來的,立刻作出他有精神病的判斷尚且存在問題,要知道精神病院里關的不全是“瘋子”,曾經有北大教授叫囂“老上訪戶99%有精神病”,不少地方官員也是把上訪戶關進精神病院了。對素昧平生的小學生下毒手的確是舉動異與常人,想必那些天真無邪的花季兒童和兇手無冤無仇,問題在于不尋常的行為者就都是“疑似精神病”嗎?如果結論是這樣得出的,那幾乎所有連殺多人的惡性犯罪都是精神病患者所為。犯罪嫌疑人貼上精神病的標簽就可以免責,這將成為被罪犯利用的法律漏洞。
從刑法條文看,并不是任何精神病人都免責,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也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負刑事責任。況且如今“精神病”是個十分復雜且寬泛的概念,去年還有網癮可否納入精神病的爭論。從概念上看,“精神病”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現代漢語詞典》對“精神病”的解釋是“人的大腦功能紊亂而突出表現為精神失常的病。癥狀多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感情、行為等發生異常。”夢游癥、兒童多動癥、過敏反應、藥物依賴、青春期障礙、性變態、精神分裂等等都可以歸為精神類疾病,多數患者并未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若實施犯罪都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就福建南平男子校門口殺害8名小學生案來看,該男子曾經是社區診所醫生,如果一直都有精神病的話,他不可能去治療病人。他有沒有患精神病還要經過專門鑒定,“疑似”的推定還需要進一步證實,未鑒定就先做判斷有些不負責任。更何況司法鑒定的關鍵不是證明嫌疑人是否有“病”,而在于證明某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正如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在刑事法律中將“精神病鑒定”改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鑒定更為準確。
就算目前說兇手“疑似精神病患者”,那么連續砍殺13名小學生時他是不是在精神病發作,從而無辨認和控制能力呢?希望精神病的帽子不會讓警方的調查淺嘗輒止,仍需深入挖掘嫌疑人連續殺人的動因,事先有沒有進行謀劃,否則無法理解為何“正逢孩子上學的時間”。退一步講,嫌犯真的被判定無刑事責任能力了,也不要不加任何防護措施任其流入社會。更重要的是對有潛在危險性的精神病患者如何監管問題。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