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自殺或因大腦結構改變
昨天是第八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自殺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五大死亡原因,而數據顯示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百分率占所有自殺者總數的10%-30%,高于一般人口的50倍。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云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征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郁癥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云(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后,黃云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就算將家里與前夫有關的所有物件扔掉,也不能抹去她腦海中隨時浮現的昔日場景。幻聽、頭痛、全身無力……黃云出現了抑郁病癥。一年前,黃云用美工刀割腕自殺,被親人發現撿回一條命。
不久之后,自殺未遂的黃云,躺進了一種名為“高場磁共振機”的設備中,這個外形像船艙一樣的機器,能夠將人腦的核磁共振影像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些黑白影像的分析結果表明,黃云大腦中負責調節沖動性和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發生了改變。
“這一新發現,為抑郁自殺行為的預防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主任龔啟勇說。
“大腦影像學是一門前沿的基礎科學,它能夠讓患者進行神經心理測試的同時,對腦組織進行實時功能顯像。”參與這一研究的主要成員、華西臨床磁共振中心成員賈志云博士說。
“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為特征的臨床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世界衛
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抑郁癥將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我國的抑郁癥發病率約3%-5%,目前有2600萬患者,其中有10%—15%的人最終可能死于自殺。”基于這一系列驚人的數據,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云博士聯合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就抑郁癥自殺發生的危險因素及神經影像、神經內分泌和分子遺傳學等方面進行研究。
自殺未遂者大腦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首次對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郁患者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
通過與無自殺行為者和正常人大腦影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內的左側內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域白質破壞導致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這些受損區域與高沖動性有關,這種結構異常可能影響大腦做出決定,從而產生過激行為導致自殺。”賈志云說。
“一般來講,大腦中的前額葉區是與大腦執行功能相關的環路中心,其損傷可能影響人類的情感反應和行為選擇。額前皮質的損傷已造成人格改變和精神障礙,患者的情緒引導作用減退可能導致其決策失控而引起自殺。研究發現,當人們遇到與這些區域的功能相符的事情時,這些地方就會被激活。”賈志云說。
研究還在繼續有望藥物干預自殺
“如何繼續保持健康的心理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這次的研究可以對自殺行為的預防提供一些幫助,因為我們了解到了這樣的人的腦部發生了哪些變化,腦部不同的區域影響著人不同的生理機能,我們可以以此做好心理疏導和干預,保證這些人在心理上能夠更好地抵御災難。”龔啟勇說,他們的研究還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醫學技術的提高,希望可以找到修復大腦功能受損的區域方法,也許可以發明臨床藥物來干預自殺行為。”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