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啥就干啥:談任性心理
家庭的過分溺愛和過多的責罵,都會導致任性的性格。溺愛的結果是孩子的心里只有自己,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想說就說,想鬧就鬧,聽任自己的感情馳騁而毫無拘束。至于過多的責罵和批評,表面上家長或老師發泄了怒氣,孩子也“洗耳恭聽”,可是并沒有達到教育的作用。
有位小學老師告訴我,如今的小學很不好教。這些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從小嬌生慣養,任性得很。她們班有個男孩學習很不好,每次考試他都是墊底的“底一”,課上小動作不斷,常搞惡作劇,不是把女同學得辮子拴在椅子后背上,就是往桌子罩上亂寫亂畫或出個怪聲。老師勸誡了幾次,表面答應得很好,可是他卻像耗子一樣,放下爪就忘。后來老師到他家家訪,想和家長溝通一下情況。正趕上這天他家有客人,老師沒有好意思講出他的缺點,可是他一到家見到老師就懷疑老師來告他的狀。當著客人就大鬧起來,弄得老師很尷尬。像這樣任性的事她遇到很多次。這樣的孩子“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很強,想干啥就干啥,好象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似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任性雖不排除遺傳因素和精神類型的影響,但后天的環境和教育養成卻是起著關鍵作用。它與兒童的早期教育的密切相關。家庭的過分溺愛和過多的責罵,都會導致任性的性格。溺愛的結果是孩子的心里只有自己,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管客觀環境和外界條件是否允許,想說就說,想鬧就鬧,聽任自己的感情馳騁而毫無拘束。至于過多的責罵和批評,表面上家長或老師發泄了怒氣,孩子也“洗耳恭聽”,可是并沒有達到教育的作用。這種來自父母或老師的指責轉移了孩子做錯事以后的自身反省和認識的心理過程,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分析、辨別自己行為的對與錯,甚至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你在喋喋不休地責罵,而孩子卻根本沒聽。這樣久而久之,就使孩子變得任性、固執。任性行為還有害于身體健康。由于任性,情緒不佳,脾氣暴躁,直接影響臟腑功能失調,能由此引發許多病癥。有鑒于此,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講究策略,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任性心理和行為。
認識任性行為的危害是矯正任性心理的關鍵。人離不開集體,雖然有的事個人起著主導作用,但直接或間接也涉及他人,所以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而“以我為中心”的任性行為,卻褻瀆了他人和環境的作用。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必然使你遠離他人和集體,沒有知己,難以與他人合作,成為孤家寡人。到了這個地步就很難干成什么事,更不用說事業有成了。
加強同齡孩子的聯系,有助于克服“以我為中心”的觀念,F在許多家庭住在單元樓房,形成各自的封閉天地,孩子間的交往較少。生活在大人們中間,在加上教育方法不當,就容易助長“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為此,平時應該為一些年齡相近、脾氣相投的孩子創造相互接觸、玩耍的機會。引導他們把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一起玩,一起看;誰家有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就一起做,甚至誰有好吃的東西大家一起吃。這種鼓勵孩子共同參與的行為,能夠培養他們熱愛集體、互相關心、共同合作和大方無私的精神,對于克服任性行為是頗有幫助的。
家長以身作則,講究教育方法。如前所說,孩子的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應由家長或老師負責的。他們的教育不得法,釀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長或老師必須堅持教育孩子寬嚴適度的原則。這就需要:
(一)家長對孩子的愛要有分寸、有節制,不能無原則、無限度地溺愛。千萬不要護短,要給孩子一種明確的是非觀念。
(二)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識,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長輩。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會對孩子形成一種環境的制導系統,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他們的意見有分歧,有的嚴,有的松,有的溺愛,有的責罵,使孩子在無所適從的環境中也會變得無所適從,就容易自由地選擇任性。還要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力求做到口徑統一,使孩子認識到家長與老師的要求是一致的,沒有緩沖的余地,這就使孩子在別無選擇中向良好的行為規范靠攏。
(三)對孩子不能一味遷就、順從。對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樣可以使孩子體會到獨立思考的幸福感;對他們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遷就、順從,并說明原因,使其明白為什么不能這樣做,而應該這樣做,從而培養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
(四)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家長是孩子的最具權威性的老師,有時老師在學校里苦口婆心地勸誡成果,常常被家長一句泄氣的話給否定。如果家長的行為不能自檢,任性妄為,那就不可能讓孩子遠離任性。只有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個好榜樣,孩子的任性行為才有望克服。同時,對于是非要掌握正確的標準,不能以自己的好惡為準繩。這是任性的淵藪。
除此以外,還應幫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習慣性,不是幾句話就能克服的。危害認清了,家庭和學校環境改善了,最欠的“東風”就是孩子的意志和自制力。孩子自己要有意識地約束自己,遇事要冷靜處理,不要急于亮明觀點或采取措施。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痛苦的行為約束,理智逐漸增強,任性行為就會逐漸減少,以至消失。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