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疾患和社會問題凸顯為“六大缺失”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加,競爭壓力加大,工作節奏加速,以及重大災害、經濟危機的爆發等,使得國民心理疾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北京醫學會心理學委員會的專家特為本報寫來專稿
中國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慮和失眠
心理問題涉及面廣泛,從發育的兒童、成長的青年,到空巢老人;從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工棚里的農民工,到白領、政府官員、企業精英,各階層的人都面臨著各式各樣心理問題的困擾。
北京18歲以上人群中,有6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有抑郁障礙。全國患抑郁癥者超過2600萬人,其中10%-15%選擇自殺。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中心調查,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排名中國疾病總負擔之首,約占20%。每年約有160萬人因心理問題引發社會問題,甚至構成犯罪,社會危害很大。
心理問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為“六大缺失”。
一是輕松感缺失
呈現普遍緊張焦慮狀態
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競爭面前,人們心理放松、宣泄的機會和渠道越來越少,無法調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為模式。據《2008中國職場人士工作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一項以網絡上100萬上班族為基礎的調查中,61%的人感到壓力較大,近2/3的人產生職業倦怠。尤其在警務、醫護人員、高層管理者等職業群體中,70%-80%的人都感到壓力大;表現為失眠、記憶力衰退、容易產生緊張、焦慮和抑郁。
二是公平感缺失
呈現群體心理失衡狀態
由于當前各種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人們在資源占用、機會獲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現事實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較中產生相對剝奪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高,各種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傳播給公眾,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這種情緒積累時間過長,勢必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矛盾。
三是安全感缺失
呈現公眾信任危機狀態
在社會轉型期,幾十年來傳統的價值觀、就業模式、保障體系等,一下子發生了急劇變化,使得人們對未來的安全預期缺乏、對未知的擔憂恐懼、對變化的心理準備不足和對多元化的心理認同不夠,易產生焦慮、恐懼、迷茫心理,出現信任、信念和誠信危機。近年來發生的甕安、石首等地的群體性事件,都有著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會心理背景。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