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
第一,認識什么是心理平衡。簡單地說,心理平衡指的是人們用幽默、升華、外化、合理化等手段來調節對事物得失的認識。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就是指人們在情緒反應、觀念認識、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和諧狀態。心理平衡的表現主要有:沒有觀念和欲望的沖突或者沖突被調和,心情平靜,沒有焦慮、緊張等不良的情緒反應等。
心理平衡是中國人的一個創新,西方心理學中并沒有心理平衡這個術語。中國人用心理平傷來形容心理調節的過程,可能和我們。陰陽對立、福禍轉換”的遺傳“文化基因”有關。中國人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在看待人的榮辱得失時,追究一種內心的平衡.所以,中國人用心理平衡來形容自己的心理調節是非常必然的。其實,心理學中的‘內向。 “外向”概念就蘊涵著陰陽平衡的意思,它是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在閱讀老子的《道德經》之后創造出來的。
第二,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可是心理平衡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規定不是固定的,心理學家常常根據社會和個體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這個標準。此外,心理活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不是僵死的狀態。心理健康是不斷向良好心理狀態轉變的過程,是人們經過不斷的心理調整而達到的一種非常良好的心理狀態,調整的過程就是把心理失衡的狀態轉變為心理平衡的狀態。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過程的終點,同時也是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所以,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心理平衡雖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可是心理平衡并不一定意味著心理健康。一般我們都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平衡和適應,并義根據我們的理解,平衡指的是內心沒有沖突,適應指的是對周圍環境的順從。這種理解并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比如,一個沒有夢想和追求,安于現狀的人,因為他的內心不會有沖突和挫折感,所以他可以說是心理平衡,可是我們能說他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嗎?當然不能。其實,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