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父母需有的“四心”
心理治療大師李維榕說過:“不會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應該“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藝術中去”。的確,“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強、熱愛生活和有著無窮無盡創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不僅也愛玩、會玩,還會更加幽默、樂觀和豁達。
1.有心
有心的父母,知道孩子從小嬰兒起,很多不經意的動作就是在玩了。為了讓孩子玩得更好,可能會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關注。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東西玩的意義,就會很樂意地幫他撿起來讓他再扔;也許孩子還會在某一時間段里“陷”進某種玩法,比如藏貓貓,有心的父母則會樂此不疲地陪著他玩一遍又一遍。 有心的父母還知道,玩就像個萬花筒,隨時都可以變化,所以具有變通性和靈活性,在孩子興趣轉移時,不會強行讓他接著玩,而是善于用各種新鮮的招數來吸引寶寶,比如用廢包裝箱,幾塊地墊拼搭起來,把棉被卷成筒,完成“尋寶”任務等花樣使孩子爬著玩的樂趣大增。
2.童心
回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沒有那么多的玩具,沒有那么好的物質條件,幾片樹葉,一根鐵絲,一打煙盒,幾個玻璃球……都能讓我們玩出那么多的花樣。為什么現在好像不帶玩具出門寶寶就沒得玩呢?!尋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喜歡玩什么,孩子喜歡怎么玩。有了童心,我們也會跟他玩得更投入。有了童心,我們就不會再只關注有沒有給他買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變成玩具有創意地玩。雖然我們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時候那種充滿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夠盡興。
3.耐心
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么玩,而是說有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邊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給予孩子大量的言語指導。比如,我們經常會“耐心”地告訴孩子該怎么拍球、怎么跳繩、怎么轉呼啦圈,甚至是怎么玩玩具,總覺得這樣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實際上,很多種玩,要依賴于“實感體驗”,也就是說,耐心的語言指導是教不會的,必須由他自己在實踐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而且,在教的過程中,孩子還可能完全失去了玩這種游戲的興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會變得什么都不愛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體會到更多探索的樂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會玩得越帶勁。
另外,耐心還指我們對小淘氣們的寬容。在我們關于“寶寶們的淘氣事兒”的征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機扔進魚缸,把床單剪了窟窿的小家伙很多,面對孩子的這種淘氣的玩法,我們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說教來建立規則,耐心地問問他為什么這么干,然后幫他找到一種替代玩法也許效果更好。也許在這些淘氣事兒的背后,都藏著一個小小愛迪生的發明之夢呢!
4.用心
我們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給孩子營造一個能玩得盡興的環境。比如我們可能需要想想,給孩子買的玩具,他為什么不愛玩?是太簡單了還是太復雜了?是不是該和他一起玩,他才能體會到其中“變化”的樂趣?用心的父母,一定會適時地幫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觀者或指導者,而應該是自由玩耍舞臺的搭建者、孩子興趣的調動者和實時調試者。
但是,也千萬別把“用心”變成“別有用心”。因為,一旦玩有了功利性,孩子可能就不會再玩得那么痛快了。我們可以了解某些玩法背后的意義,但是不必照搬和強行讓孩子玩。讓孩子隨著自己的興趣玩、自由地玩,其實對他的幫助會更大。
有心的話,我們還能從孩子的玩中找到幫助他成長的很多機會,比如幫助他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優勢是什么等等。
心理治療大師李維榕說過:“不會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應該“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藝術中去”。的確,“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強、熱愛生活和有著無窮無盡創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不僅也愛玩、會玩,還會更加幽默、樂觀和豁達。
希望我們都能變成玩家,和孩子盡情地玩過童年,一起玩著成長!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