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被蒙騙
看電視讀報紙,經常會看到有人因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騙而上當的消息。其實有些奸商手段并不高明,但為什么就有人那么輕易上當受騙呢?“欺騙”這一現象,游蕩在各種非法推銷、謠言傳說,甚至是刑偵取證、現場目擊證詞等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有的人很容易上當受騙。本文就來徹底分析一下上當受騙的心理過程和它的機理。
20年前,在日本曾經流行過一種游戲,玩法是先讓你連續說10遍“大吊燈”,然后問你吃毒蘋果的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許多人會說是“灰姑娘”(譯注:大吊燈與灰姑娘的日語發音相近)。但事實上,吃毒蘋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白雪公主。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游戲。比如,問“三點水加一個來念什么”,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淶”;再接著問“三點水加一個去呢”,這時,許多人就會落入圈套,本能地說“去”(法)。
為什么一個簡單的語言游戲就能讓我們的頭腦迷糊呢?這種容易受騙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事前激活”。比如,連續說某個單詞,這個行為過程就會使人聯想到與其意義相近或發音相近的其他詞匯。也就是說,先前處理過的信息后來具有繼續影響其他信息處理的效應。在以前流行的語言游戲中就是這種效應在起作用。
在現代社會,人們并不會在意這些游戲,但比這嚴重得多的欺騙行為卻正在泛濫。這些欺騙行為有時會使你損失錢財,甚至會改變你的一生。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人們陷入種種欺騙行為時的心理狀況。
為什么奸商能從簡單的“對不起,請問……”開始下手呢?
“您好!用很少時間,能不能征詢一下您的意見……”像這樣發生在電話或路邊的問候式征詢的請求并不少見。但征詢并不是他們的目的,你回答了詢問之后,還會有更進一步非常麻煩的請求在等著你。
有些商人上門推銷使用的就是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上門推銷技巧,又稱“得寸進尺法”),它先是利用一般人容易接受“小小的請求”的心理,然后再步步緊逼,直至對方最終接受更麻煩的請求。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通過實驗明確了這種方法的心理效應。
首先,研究小組以消費生活調查員的名義,以家庭主婦為對象打電話。接受測試的主婦分成兩組,各36人。對第1組開門見山,說將有五六名調查員請求到家里調查您的家具情況,這當然是件很擾人的事情了,結果只有22%的主婦同意接受調查。對第2組先是小請求,比如隨便征詢一點對家庭用品的意見,3天后,再給這些主婦打電話,同樣說有幾名調查員要去的事,結果大約有53%的主婦同意接受調查,概率相差兩倍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作用呢?對奸商推銷術進行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的仁平義明教授指出,廣義上說,就是前面提到的事前激活效應。先用一個小的請求,讓人容易接受并產生信任,接著再提出麻煩的請求,也就是常說的得寸進尺。
“時間緊迫”也是有效的手段
在奸商推銷術中使用的心理技巧還有“閉店時間效應”。對某些對象來說,“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一概念很有效。常遇到這樣的場面,“千載難逢,今天是最后一次機會啦”,這種說法的誘惑力就是利用了時間效應。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布萊恩·古德拉等人通過實驗得到驗證。
實驗在大約能容納200人的舞廳內進行,因為在以尋找戀人為目的的男女聚會的場所也有這種現象。學者們向周圍的男賓和女賓詢問“你是否覺得舞廳內的所有異性都很有魅力?”實驗共進行了3個月,有217人回答了征詢。
以這些人的回答為基礎,把每經過一定時間感覺異性魅力的程度用曲線表示出來。研究發現,隨著舞廳關門時刻的臨近,男女對異性感覺的魅力曲線都會上升。一些超市的限定日期優惠或定時優惠就是利用這種閉店時間效應。
除了上門推銷技巧和閉店時間效應之外,在奸商推銷術中還有各種各樣心理學的技巧。
比如在日本,不管警方有多少次提醒警告,2003年1~10月,仍發生約3800件“匯款欺騙”事件。手段就是假裝兒女或孫子的聲音給家里的老人打電話,讓家里趕快匯錢。這種欺騙事件急劇增長的關鍵在于,騙子總是說“是我,是我呀”,在欺騙老人的同時,還發出哭泣或痛苦的聲音。
這種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哭泣能使聲音具有特別痛苦,特別打動人的特點;二是哭泣還有動員對方趕快采取支援行動的效果。實際上,為了確認哭聲的效果,曾經有讓母親聽孩子哭聲的實驗數據。母親聽到孩子哭泣時的生理變化是脈搏加快,精神處于一種慌亂的狀態。
為什么會群體受騙?謠言容易擴散的規律是什么?
受騙上當并不只限于一個人,有時是群體受騙,其典型就是并非事實的信息以道聽途說的謠傳方式散布開來。傳說或謠言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閑聊,對自己身邊的熟人隨便說到其他的人或事;第二類是謠言,比如有關地震、傳染病的流行等社會信息。
當第二類謠言的錯誤信息快速擴散時,有可能導致發生重大事件。為什么有的謠言很容易傳播呢?
著有《流言心理學》的美國心理學家奧爾伯特和波斯特曼把謠言容易擴散的程度用R=I×A的公式來表示。R是謠言容易擴散的程度,I是信息的重要程度(越重要,數值越大),A是信息證據的模糊程度(越模糊,數值越大)。也就是說,信息越重要或證據越模糊不可知,謠言也就越容易傳播開來。有趣的是,I或A只要有一個為零,謠言也就難傳自止了。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規律。1973年,在日本愛知縣發生過某銀行的騷亂事件。事件始于當地一名高中女生毫無根據地胡說“某某地方的銀行可能要破產”,謠言通過口口相傳而很快擴散開。沒過兩天,人們就都蜂擁至銀行窗口取款。順便說一下,就在幾年前,在這一地區確實發生過金融機構破產的事情。
為什么“某某地方的銀行可能要破產”這一騷亂起源會如此快地擴散開?首先,銀行破產是關系到自身財產的重要事情(I而且,在這一地區過去曾有過金融機構破產的事。在人們的意識里,金融機構存在也好破產也罷,總不是那么透明的,所以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信息證據(金融機構破產)的模糊程度(A)起了作用。
謠言規律中A和I的值都大,R亦大,結果謠言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日本,除了那次銀行事件之外,因大面積傳播而造成社會問題的謠言還非常多。凡是與人的生命安全、健康、財產等有直接關系的重要事情,對模糊信息又沒有查清的辦法,再加上信息渠道不暢通,像地震預報、傳染病的謠言都很容易快速傳播。
審訊室里制造出的冤假錯案
人容易受騙的心理在審問犯罪嫌疑人的審訊室里似乎也有作用。
冤假錯案是指實際上并沒有犯罪的嫌疑人承認自己犯罪的情況。美國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沒有犯罪事實的人編出假口供,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出于對某人比較有利,自己主動說出假口供;另一種是不能忍受審訊的壓力,雖然自己沒有犯罪但也招出假口供;最后一種是在審訊中不知為什么,突然覺得自己也許真的犯了罪,開始懷疑自己而招出假口供,這叫做“強制自己同化型”。是否犯罪,本來是自己最清楚的事,為什么沒有犯罪卻認為自己犯了罪呢?英國的法律心理學家把這種出現“強制自己同化型”審訊的要素歸納出幾點,其中兩點如下。
一種審訊是使犯罪嫌疑人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并不可靠。比如提示嗜酒者的生活習慣會影響記憶,這樣就使犯罪嫌疑人不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了。
另一種是提示物證的審訊。沒有犯罪本應沒有物證,但由于物證的錯誤鑒定,或想得到供詞的審訊員的謊言所致。人們總是覺得警察不會弄錯,不會說謊。這樣,犯罪嫌疑人覺得物證(雖然鑒定錯誤)就是鐵證了。
1996年,有心理學家通過試驗確認了“強制自己同化型”的招供。參加試驗者共有75名大學生。首先告訴他們要以一定速度按照指示在電腦鍵盤上打字,并且注意“不要打Alt鍵,打Alt鍵數據就會消失”。其實電腦已預先設定成打一段時間后會自動死機,當然,參加者并不知道這個設定。
電腦一停,研究小組就問參加者“你打Alt鍵了吧”,于是有69%的學生承認了。接著,還有研究人員冒充是參加者在外面等著,詢問走出房間的大學生“出什么事了?”這時,深信自己確實打了Alt鍵的人還能占28%。
誰能記得清自己打過或沒打過哪個鍵呢?這個試驗表明,人對自己的記憶力不太自信的時候,往往會有所示弱。雖然警察不見得明知嫌疑人沒犯罪而有意去陷害,但是嫌疑人卻深信自己是犯人,由此造成的冤假錯案還真不少呢。
目擊者也未必能準確說出事實
在犯罪現場的目擊者中,也有人上當受騙。他們把當時對事件的目擊記憶與后來得到的信息攪在一起,或修改原來的記憶,提供了并不真實的目擊情況。
比如,假設白天在事件發生現場,A先生目擊到一輛黑色的汽車駛離現場。后來,不知誰說了一句“出事當時有一輛墨綠色的汽車開過去”,于是,A先生的記憶就被后來所聽到的話修改,這叫做“事后誤導信息效應”。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羅夫塔茨等人進行了顯示這種效應的實驗。首先,讓參加實驗者看許多記錄交通事故的幻燈片。在幻燈片的場景中,路邊有停車讓行的交通標志。看了幻燈片以后,就剛才幻燈的內容提問。問其中一群人(100人)時,故意混入“當汽車看到減速讓行標志停下來時……”這類與幻燈情景不相符的錯誤敘述內容;問另一群人(95人)時,用了“當汽車看到停車讓行標志停下來時……”的正確敘述內容。20分鐘后再進行記憶測試,讓他們選擇剛才在幻燈里看到的是減速讓行標志還是停車讓行標志。
結果,接受正確敘述內容的人群有75%答對,接受錯誤敘述內容的人群的答對率是41%。這個實驗顯示了事后信息所具有的改變人的記憶的功能。
目擊記憶被修改并不僅是來自別人的信息,有時是自己被謠言左右了。
還有的人為了包庇某人而提供假證詞,即使想說真實的目擊情況也說不出來了。這個現象在2004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明確。
事后誤導信息效應的特點是在建立原來的記憶后經過的時間越久,越容易被一些有關其他信息干擾或歪曲。
如果目擊者在法庭提供證詞之前,與其他證人談話或讓他看到犯罪嫌疑人的模擬畫像、合成照片等,這些做法其實都有給目擊證詞帶來影響的危險性。
容易上當受騙是否對生存有利?
以上講到受騙人的心理,人為什么如此容易受騙?
專家認為,不僅是人,從長遠來看,相信他者并互相幫助的生物要比總是懷疑他者、唯我正確、任性生存的生物更為有利。所以對他人的信任是人心的基本價值,好人總是多嘛。這也就是人容易受騙的原因了。
好了,文章即將結束,讓我們回到開頭的文字游戲吧。請你跟我反復說下面的話:
物理學家。蘋果樹。萬有引力。這好像是一本雜志的名字吧?
有的讀者可能會立刻說出“牛頓,Newton-科學世界”,可我說的是“請你跟我反復說”,那么,你是不是也應該接著跟我說:“這好像是一本雜志的名字吧?”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