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內斂----用心理動力學解釋成熟心理狀態
《現代漢語詞典》對神情的解釋是:人臉上所顯露的內心活動。對斂的解釋是:①收起;收住;②約束。那么形容一個人神情內斂的意思就是:他或者她臉上所顯露出來的內心活動向內收縮。
神情內斂這給詞在很多工具書上都沒找到,但卻常常出現在一些小說中。在武俠小說里,這個詞經常用于描述武林中的絕頂高手。很顯然,這不是一個直接描述武功的詞匯,而是一個描述心理狀態的詞匯。要做一個絕頂高手,心理狀態可能比武功本身更重要。所以我們可以說,形容一個人神情內斂,就表示這個人有著極好的心理狀態。
神情內斂是通過整體的、直覺的觀察所獲得的整體的、直覺的感受,具有典型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要把它解釋得很清楚,也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我們一定要把它解釋清楚。這里首先要引出我們的第一個信念,即:我們不相信任何所謂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東西,如禪、開悟等等,是真正神秘的和不可解釋的,我們一定能找到一種方法,使這些東西具有我們能夠理解、而且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夠理解的合理性。
東方的方法體系里缺少分析的方法,可能是使東方的文化具有神秘色彩的主要原因。一個對象如果你不把他拆開來看,那它在你面前可能就永遠是神秘的。所以分析或許是打破神秘的一種很好的辦法。對于東方式的對心理現象的描述,起源于西方的精神分析技術可能就是最好的打破其神秘感的工具了。
讓我們先看一看,一個被形容為神情內斂的人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覺。
這樣的個人的人格是高度統一的。如果人格是一件物體,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潔的質感、沉重的密度和宜人的溫度。他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就會輕而易舉地調動內心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它。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象他可以“收縮”他自己的內心活動一樣,我們的內心活動也可以被他吸引,這就是個人魅力的來源。史書上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意思是說,周瑜的人格魅力象一壇好酒,跟他交往就象喝酒一樣,不知不覺就要醉。
這樣的感受與神經癥患者帶給我們的感受恰恰相反。他的人格是不統一的,可能有著粗糙的質感、松散的和不均勻密度、以及忽冷忽熱的溫度。如果他要做一件事,就不太容易調動內心的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它。打個比方,如果神情內斂的人的人格象一個國家的中央集權狀態,那么神經癥患者的人格就象這個國家處在諸侯紛爭的狀態中。跟他打交道,我們會因為他在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莫測而不知所措,所以會或有意、或無意地可憐他或者疏遠他。由于他自己的內心活動都沒有被他所“收縮”,我們的內心活動當然也不會了,所以他不會給我們以“有吸引力”的感受。交往的不穩定感還可能來自于,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狀況之間的聯系沒有被揭示,所以它們都可以獨立地影響人的行為,誰會在此時此刻產生影響,永遠都是一件無法預料的事。或者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神經癥患者打交道,你很難知道是在跟現在的他打交道,還是在跟過去的他打交道。
以上的描述,是在神情內斂之上又增加了一些東方神秘主義色彩。不能說沒有益處,但卻與我們破除神秘的目的有點背道而馳。現在我們就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看一看,神秘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東西。
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最底層是本我,代表著這個人的一切生物性沖動,如食欲,性欲等。中間一層是自我,是他與周圍社會環境相適應的部分。最上層是超我,代表著父母、老師、社會等各個方面對自己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本我和超我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沖突,自我的任務就是協調這一沖突。如果自我不能協調本我和超我的沖突,人格就不是處于協調狀態,這樣的人就是一個神經癥患者。
一個神情內斂的人的人格,不僅僅是一種協調狀態。那種向內收縮的感覺,甚至有那么一點點不協調。只不過這種不協調是一種良性的不協調。造成這種不協調的感覺的動因是什么?或者說,是什么在使內心活動向內收縮?我們猜想,使內心活動向內收縮的力量是人格的各個部分高度統一以后產生的整體功能,是整體的功能減去個部分之和所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功能。整體的功能,由于它不是可以通過分析發現的,所以它實際上也是所謂東方神秘主義的根之所在。
這篇文章無意制造任何新的概念,因為已有的概念的作用只是有助于把分析的工作越做越細,新的概念估計也不會超越這樣的作用,而這里主要要談論的是整合。僅僅為了敘述上的方便,我們不妨把這種整合人格的各個部分的統攝性的力量稱為超超我。整合被分析清楚之日,也就是超超我這一概念壽終正寢之時。
超超我有點像是超我、自我和本我民主選出來的統治者,與它們不在一個水平上。超超我對三者的統治,與超我對本我的壓抑有本質的區別。超我與本我是在同一水平上糾纏廝殺的一對矛盾體,而超超我是更高層的、統合的力量;或者說,超超我的統治力量是一種舒適的、被人格的三個層面認可的壓抑。是什么使所有的心理活動向內收縮?答案是:超超我。
以上是單獨地考察神情內斂的人的人格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一個人放在人際關系之中,就會發現,他的超超我也會對其他人產生統攝的和整合性的作用。別人會被他所吸引,會因為跟他的交往而感覺到寧靜和喜悅,會把他的目標當成使自己的目標。具有強大超超我的人,在西方被稱作CHRISTMA PERSONALITY。
從客體關系理論看,神情內斂的人是處于與原始客體完全分離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寫到這里,有人一定要問:能不能舉個具體例子,什么樣的人是神情內斂的人?如果我們說某宗教領袖、或者某政治家、或者某藝術家是這樣的一個人,那么一部分人可能會同意,一部分人可能會反對。反對的理由可以在我們的理論框架之內,如舉例說某某并不符合我們上面說的那些標準;也可以是在我們的理論框架之外,比如認為這樣的人的存在可能會產生什么不良的社會后果;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反對的理由都可能是正確的和不可反駁的。
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找到被絕大多數人甚至可能被所有的人接受的例子。這些例子的數量是如此地龐大,以至于我們下意識地認為神情內斂的人的數量應該是極端稀少的觀點,在一瞬間就被徹底顛覆了。我們所說的神情內斂的人就是:所有健康的嬰兒和兒童。健康在這里的意思是,沒有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成長的環境沒有惡劣到削弱他的超超我的程度(如沒有到可以使兒童患兒童神經癥的程度)。
嬰兒和兒童符合我們上面說到的神情內斂的人的所有的標準。簡單地說,就是:他們的人格是高度統一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讓我們陶醉。也許有人會說,嬰兒和兒童并不具有獨立人格,他們要依賴成人才能生存。但是,相對于他們的能力來說,這樣的依賴有現實的合理性,所以不能作為他們沒有獨立人格的依據。
《老子》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精神與身體和一,可以不相分離吧?結聚精氣以至柔順,可以象嬰兒一樣吧?所以在老子看來,嬰兒的特點就是能夠結聚精氣,這是神情內斂的另一種表達。
把嬰兒和兒童作為神情內斂的人的例子,是一件讓人極為振奮的事,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曾經都是神情內斂的人。我們本來內斂的神情,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干擾才變得散漫的。
神經癥患者就不是神情內斂,而是神情散漫、不專注(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將心理活動專注于其癥狀之上,不過這是另外一回事)。就強迫癥來說,患者內心強迫性和反強迫性兩種力量相互沖突,沒有足夠強大的超超我將其整合,就造成了癥狀的出現和遷延。我們尚無法斷定,超超我有沒有相應的生物學基礎,也就是說,超超我是否相當于更高的神經中樞的功能,在它處于抑制狀態時,多個較低級的神經中樞同時興奮,而導致了強迫癥狀?抗抑郁藥物(如氯丙咪嗪)對部分強迫癥患者有治療效果,是否支持了這一推論?就抑郁癥來說,是否是因為更高級的神經中樞的抑制,而導致了低級神經中樞之間的相互抑制?也許這種推論對癔癥來說是最適合的,因為癔癥的某些癥狀直接是由脊髓水平的低級中樞的興奮導致的。
從動力學治療角度看,治療的設置和治療師溫和的態度,就是為患者向嬰兒方向退行提供條件。或者換句話說,治療師讓患者回憶起既往的神情內斂的狀態,并且努力保持它。至于那些破壞他的超超我的干擾性力量,則被此時此地的治療關系所產生的力量所減弱、消除或者替代。整合就這樣被維持下來了,治療也就產生了效果。從上面提到的生物學角度來看,對潛意識的關注,可能起到增加主動注意力、激活高級中樞(超超我?)的作用,從而實現消除癥狀的目標。
精神分析最后的目的不是要把我們的心理活動拆解成若干個部分,而是要把本來相互沖突的部分連成一個整體,或者用東方的語言來說,是要恢復內心的和諧與寧靜。所以“精神分析”這個名字也許是不恰當的。
與人格的整合相關的話題是心理治療各個學派的理論與方法的整合。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理論和方法體系,能夠把現有的主要的心理治療學派統一起來。但我個人認為,將心理治療的各個學派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整合是不切實際的、虛妄的。這里要引出我們的第二個信念,即:任何理論和方法的整合,都必須建立在每一個治療師的人格的整合之上。或者換句話說,沒有純粹的理論與方法上的整合,只有理論和方法與使用這一理論和方法的治療師人格之間的整合。或者再換句話說,離開了某一個具體治療師,一個所謂整合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是沒有意義的。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