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決策行為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人有經濟行為中的決策是充滿非理性的,一般來說,管理者在決策中容易陷入五大心理陷阱:
陷阱一:虛假同感偏差(the false consensus bias)
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會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
和幾個朋友一起吃火鍋,一個朋友喜歡吃魚丸,就點了兩盤。可是,飯局結束的時候,那兩盤魚丸似乎沒有怎么吃,有朋友問“你點的魚丸,你怎么沒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覺得魚丸很好吃,是給你們點的。”大伙兒不置可否。
人們總是無意間夸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這種虛假同感偏差使你通過堅信自己信念和判斷的正確性,獲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時也給你帶來了決策和選擇的錯誤。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 Ross進行了兩項簡單而有效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被試被要求閱讀關于一起沖突的資料,并得知有兩種對此沖突做出回應的方式。被試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種方式;
(2)說出自己的選擇是什么;
(3)分別描述選擇這兩種回應方式的人的特征屬性。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被試選擇了兩種回應方式中的哪一種,更多的人認為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這就證明了Ross和同事們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可是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是普遍存在人們思維中的虛假同感偏差。
當被試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的特征屬性時,Ross又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和與自己有相同選擇的人相比,人們對于和自己有不同選擇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為極端的預測。也就是說,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一致的人有點兒不正常!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和偏差。
在第二項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們放棄了假想的情境和紙筆的測試,而選擇了巨大的掛在身上的廣告牌做實驗研究。
這次來的被試是一批新的大學生。實驗者問他們是否愿意掛上寫著“來Joe’s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里閑逛30分鐘。實驗之前,不告訴被試這家飯店飯菜質量如何,以及他們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以此作為這樣做的唯一動機。不過如果被試不愿意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拒絕這樣做。
這項實際的實驗的結果證實了第一項研究的發現。在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中,62%認為其他人也會同意這么做。在那些拒絕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認為別人會同意掛廣告牌。
和上次一樣,人們對于“持不同政見者”的人格同樣十分極端的預測。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么回事?這有什么不好?假正經!” 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顯然,他們的估計以及對別人人格的判斷都不是正確的。這種偏差存在于許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認為有很多人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們才堅信自己的判斷及行為的正確性。吸煙的女性人普遍認為她身邊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樣吸煙。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似乎沉重的寓言故事。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后來孩子被凍死了。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我們喜歡的別人一般也會喜歡;我們厭惡的別人一般也會厭惡。自己喜歡吃米線,于是就開了一家米線館兒,發現生意并不怎么好;自己熱衷于減肥,心里就想著,像自己一樣苦苦尋覓減肥之道的人比比皆是,開一家減肥餐廳一定生意興隆,可是后來發現這也是行不通的。
下面是一些可能導致虛假同感偏差的原因,這些原因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
(1)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你非常重要的時候;
(2)當你非常確信并堅定自己的觀點或意見的時候;
(3)當你的地位和正常生活受到某種威脅的時候;
(4)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的時候;
(4)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的時候。
陷阱二:證實偏差(the confirmatory bias)
證實偏差是指當人們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點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有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的看法相左的觀點。
證實偏差導致個體過分相信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評價一旦形成便不輕易改變。證實偏差其實是人的一種自利性傾向造成的,有選擇地去解釋并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圖式的信息,驗證自己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
最能說明這種知覺偏差的一個例子是《呂氏春秋》中疑鄰竊斧的故事。從前有個丟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比如,管理者已經在內心里做出了一項投資決策,或者要發布一項改革政策,他們會召開“象征性會議”,以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美其名曰集思廣益。其實,他們的內心里是不情愿的,所以,在召開會議之前,管理者很可能就在盤算,誰最有可能提反對意見,于是,想方設法把這個人或這些人排除在會議之外。有的管理者在開會之前已經定了調子,比如說“我覺得這個項目是可行的,請大家發表一下意見。”于是,就出現了一邊倒,與會者爭先恐后地為上司的決策增添證實性的數據與證據。
即便不如此,管理者是真心想傾聽一下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但是,面對一些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反對者,管理者不免大聲咳嗽或皺眉頭,明白的人自然也就不再多說什么了。
即便還不如此,有的管理者在聽到或看到一些與自己不一致的信息時,總是下意識地認為,他們所說的只是一面之詞,而事情本來并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嚴重。而對于暗合的一些說法或證據,甚至如獲至寶,深感“英雄所見略同”!
證實偏差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于下屬的看法和評價。比如,你認為小張是一個認真的員工,你就會不自覺地搜集小張工作認真的證據,即使小張工作中出現了紕漏,你也覺得這是偶然的因素所致,不自覺地過濾掉了有關小張工作不認真的信息。反之亦然。
證實偏差是一種過濾性的知覺機制,它會導致我們的信念固著,進而自欺欺人,剛愎自用,做出不利于自己和組織的決策。
陷阱三: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經驗判斷指人們憑經驗已經掌握了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當人們要判斷某一事物是否出現時,只需要看這一事物的“代表性特征”是否出現。這樣,以兩類事件是否具有相似性或代表性特征為依據,通過事件A的相關數據與信息評估事件B。
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搜索同類事件出現的結果,并以此作為推理的主要依據。一般情況下,這是一個有用的分析方法。但是在尋找規律或結果的概率分布的過程中,當代表性使得你忽視其他類型的相關信息時,它就會讓你誤入歧途,從而得到錯誤的信息,并導致決策的錯誤。
舉一個例子,現在給你一份關于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材料:這位企業家個子不高,顯得有些清瘦,眼睛不大但目光犀利,他的成功來自于他頑強的意志和不服輸的競爭動力,但是,自負的神氣好像讓他有些孤獨。他有一個鍛煉身體的習慣,每周會花不少時間從事他喜歡的運動,請你猜測一下,這位企業家喜歡的這項運動是什么呢?選項有六個:
(1)快步走路;
(2)一項球類運動;
(3)乒乓球;
(4)一項田徑運動
(5)網球。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