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江教子的失誤在哪
李雙江是位有美譽的藝術家,但他的兒子作出了一個令社會吃驚、叫父母蒙羞的舉動。頗有勇氣的李雙江痛苦地承認:沒教育好兒子。公眾則進而關心:李雙江教子的失誤在哪里?
有規矩卻沒有成方圓,只因沒有把握好愛與管教的平衡。當今物質豐富的少子時代,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已成社會通病;之相反相成的是沒有激起子女對于仁愛的心悅誠服。李雙江得子于年長、又是社會名流,未能免俗。
自私、驕傲潛于人的天性深處,不加以嚴格要求就不能約束得住;愛人、服務在人性中也有寶貴的胚芽,但要悉心培育才可能成為人品格的主干。顯然,李雙江在為兒子提供知識、能力的提升上,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資源,付出了心血;但是在對兒子負面行為的管教上,卻是雷聲大雨點稀。“我不打兒子,舍不得,有時真想打,勸說,我們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已經活化出來此番景象。他覺得只是在寵愛孩子,但愛與管教不能達到平衡,溺愛孩子成為即成事實,并結出非法駕駛、打人的惡果。
富人、名人、官員子弟頻頻爆出丑聞,暴露出的家庭教育問題,是大多數家庭經常沒有回答好的問題:我們教給孩子的價值觀中,究竟什么是我們最看重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在一個古人面前羞愧。
以孔孟之道為人生最高價值的晚清官員曾國藩,他留給兒子們的永訣訓誡中,把自己的人生體悟作為最寶貴的財產留給子孫,也留給了我們:“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他的子孫視之為珍寶,所以曾的后人多為正人君子、事業有成。
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品德教育一直為先。但是,究竟多少人真的把仁愛、慎獨、服務的人格價值看得比一己快樂高?人們總是抱怨時代浮躁、他人唯利是圖、社會爾虞我詐。可是,風雨飄搖的晚清,社會環境難道比現在好嗎?可見,在家庭教育上,我們不能以任何外在理由來代替身為父母的責任主體的擔當,不管言傳身教,還是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耐心訓練。
這行為習慣的耐心訓練必須由內而外,內外兼顧,直至成為孩子的人格。以勞動、服務的習慣而言,不是“我當年多辛苦,你才有好生活,所以你要勞動”的一番教導就能奏效,不然“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就不會有效了。美國的福特家族,綿延百年而不衰,靠的并非只是汽車。此家族曾有此故事:小輩賺零花錢,要在家里擦家人的皮鞋或干此類苦活,所以孩子們以在暑假承攬了全家的擦皮鞋業務為光榮。那俯下身擦皮鞋的身影,給我們的中國富人樹立了一個真正的育兒的高度。
談李雙江教子的教訓,不是為了厚今薄古、崇洋媚外,而是要正本清源:美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把直指人心、建造靈魂的品格教育奉為其他教育之上,并且通過學習經典與人類圣賢的靈魂相交通,通過家長或師長的身教感知,通過習慣訓練而養成。舍此,并無良法。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