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生活劇 看由愛情到“現實”的轉變
從07年開始我們觀看的《奮斗》到今天的《北京愛情故事》,這一系列的生活劇的變遷,一次次的引起觀眾的共鳴。我們都發現了,這些電視劇越來愈真實,越來越殘酷。
2007-2009年愛情還能戰勝一切 代表作:《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
與很多80后的 “畢業后生活”同步的《奮斗》,堪稱中國電視劇市場上首部展現80后走上社會后的情感、奮斗的電視劇。該劇首先直面的是80后在大學畢業后遇到的一些現實難題,如閃婚、創業、買房等等。劇中幾位年輕人先遭遇理想破滅,而后繼續掙扎為愛追求的經歷讓很多觀眾非常感動,陸濤、夏琳、米萊、向南等個性分明的角色更是深入人心。不過,《奮斗》受到的最大的批評也在于該劇的主人公們幾乎完全 “沒有奮斗”就迎來了美好的結局,劇情依然停留在“愛情可以戰勝一切”的理想上。
而作為《奮斗》的姐妹篇,趙寶剛在短短兩年內就火速推出 《我的青春誰做主》,多少是出于商業上的考慮。該劇避開了《奮斗》飽受詬病的一些橋段,故事不僅僅局限于“富一代的奮斗經歷”,而是進一步深入了中國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問題。整體上雖然沒有更多突破,也依然以美好結局收場,但較《奮斗》而言覆蓋的范圍又更廣了。
2009-2011年房子問題成了主旋律 代表作:《蝸居》、《裸婚時代》
不同于《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的面面俱到,《蝸居》、《裸婚時代》都是以點帶面,直接將當年最熱、最敏感的“房子問題”作為切入點,展示了80后在結婚、買房、還貸、工作的壓力下幾近體無完膚的生存狀況。它們直接讓觀眾意識到,80后已經成長了,他們面對的不僅是青春,還有越來越多的現實生活的焦慮和不安:即便你是名牌大學畢業生,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錯的工作,那又怎么樣?你依然要接受高房價、高物價的考驗,依然要對抗平淡生活的瑣碎與乏味,而這時候,愛情二字已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尤其是2008年《蝸居》的熱播,讓很多80后心有戚戚焉,甚至一度引發很多觀眾“不打算買房子”的念頭。很多觀眾都認為,《蝸居》遠比《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來得真實,因為它丟給觀眾的是最殘酷的選擇: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面前,你是會選擇像海萍一樣做一個不斷辛苦打拼,甚至有些刻薄到斤斤計較的小市民,還是像海藻一樣放棄愛情,選擇一條看似便利其實墮落的道路?
而在兩年后出世的《裸婚時代》雖然不及《蝸居》來得慘烈辛辣,但它也抓住了當時最熱的 “無房、無車、無鉆戒”的“三無80后”的生活,也同樣將相愛的80后年輕人甩進一系列困境:事業危機、住房困難、婆媳關系、子女問題……一句話說,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反映80后的電視劇就已經徹底從“理想主義”走到了“現實主義”。
2012年撕碎80后的美夢 代表作:《北京愛情故事》
殘酷多了,也需要一些緩沖。于是,2012年剛開年,題目里就打著“愛情”旗號的《北京愛情故事》迅速走紅。盡管愛情與面包之間的選擇早已不是80后群體的新鮮話題,但《北京愛情故事》在講述多樣愛情關系的同時,吸收了之前兩個時期的電視劇的特長:一方面,該劇將富二代、鳳凰男、拜金女、剩女等新鮮話題一網打盡,用全明星陣容和近乎狗血的愛情曲折為觀眾提供了 《奮斗》般的偶像劇感覺。另一方面,它也學習了《蝸居》的殘酷與真實,而且殘酷面更為寬廣——北漂一族遭遇的已經不僅僅是“三無”或“蝸居”的痛苦,他們還可能像石小猛那樣不斷努力卻始終得不到認可。而該劇開放式的結局更讓人留有余味:“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并非愛情故事的終極結局,幾乎所有的角色都要面對兩難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北京愛情故事》撕碎了之前80后電視劇為這個群體找的諸如年少輕狂、不識世情等一切“借口”,迫使已經開始奔三的80后觀眾正視自己,認識到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其實與自己身上的軟弱、甚至陰暗的一面不無關系:他們高舉光明、勇敢的理想,偶爾卻也有想走捷徑的投機心理;他們愛情至上,卻也可能因為“最愛自己”而隨時將愛情犧牲。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