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是心理疾病嗎?
美國有一個叫“好人綜合癥”的說法,為人們細心思考好人和好人所做的好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分析與治療視角。所謂的“好人”,是那些對別人特別親切和善、特別好說話、有求必應、想方設法幫助別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并以此為榮的人們。對他們來說,當好人不僅是一種習慣或行為方式,而且更是一種與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際關系。
好人做的是對別人有利,令別人高興的事,所以好人總是能夠討人喜歡。很少有人討厭好人來替自己無償地做好事的。可以說,接受好人助人為樂行為的其他人,都有意無意帶有自私目的,利用和受益于好人的這一特點。而好人對此不僅不在乎,而且還樂在其中。好事未必有助于社會中善的累積,這是一個問題,但一般人只是把它看成一個無大礙的問題。
然而,2001年布萊柯的《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癥》一書問世,宛如在好人眾多的美國社會中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不僅一下子成為暢銷書,在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 溫弗里的電視節目里成為討論的專題,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大眾心理學經久不衰的話題。
布萊柯的書讓讀者看到,一心當好人原來不是一個無大礙的問題,而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對自己個體價值的信心匱缺,渴望用對他人做好事來換取外來的肯定和贊美,這種渴望一旦成為心理定勢,就會嚴重降低行為者的判斷力和自控力,變成一種可以稱作為“癖”的習慣和依賴。
布萊柯所說的“討好他人”綜合癥就是人們現在一般所說的“好人綜合癥”。好人綜合癥是可以自我測試的,心理學家們建議每個人不妨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你是否在想說不的時候卻說了是?”“你渴望所有的人都贊許你嗎?”“如果有人不喜歡你,你覺得難受嗎?”自我檢測的先決條件是對自己誠實,如果一個人對上述問題回答“是”,那么他很可能已經患上了好人綜合癥。
好人綜合癥往往不僅是一種行為偏差,而且是生活或事業的某些方面出現了危機的征兆。例如,好人綜合癥患者一般都是事業平庸者,他們工作非常努力,但成就卻相當有限,做好事于是成為他們博得他人另眼看待或贊揚的補償方式。又例如,他們的家庭或家庭關系可能有欠缺,如孤兒、單親,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關愛,這會使他們更加在意關系疏遠者對自己的好感,不惜為之付出任何努力,有的甚至一面對家人惡言相向,一面對外人特別和藹可親。
“當好人”并不是好人一個人的事,往往會弄得家人很困擾,甚至給他們帶來跟著受罪的感覺。好人的親疏不辨還會對家人造成傷害。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合乎常理的行為,就必須保持一定的“健康界線”。每一位個體的人都生活在某種身體、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線之內,這個界線幫助他判斷和決定誰可以接納,并接納到什么程度,為誰可以付出什么,并付出到什么程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