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老年人要求子女“精神贍養”
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超過1.8億人。而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也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像柳斌母親一樣,成了孤獨的“空巢老人”。
和許多中國年輕人一樣,從事銷售工作的柳斌經常加班。“寫方案、打電話、拜訪客戶、和客戶吃飯,不加班活兒永遠也干不完。”今年32歲仍未婚的他,少有時間回家看望母親,也經常忘記給她打電話。
65歲的柳斌母親是典型的“空巢老人”,離異的她早已退休,而柳斌是她的獨子。“兒子回家少,也不怎么打電話,有時候我只能和自己聊天!”柳斌母親情緒激動地對法官說。
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超過1.8億人。而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也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像柳斌母親一樣,成了孤獨的“空巢老人”。
在起訴書中,柳斌母親提出的訴求是讓兒子每月至少回家一次。“我一個月的退休金就有3000多元,我不缺錢花,就想兒子經常回家瞧瞧。”柳斌的母親說,自己只要求“精神贍養”。
實際上,中國的法院正在受理越來越多的“精神贍養”糾紛。北京市延慶縣法院2011年受理的51起贍養糾紛案件中,超過60%的當事人提出子女“每月回家一次”的訴訟請求。而在北京市的其他基層法院,近年來受理的“精神贍養”訴訟案件也在逐年攀升。
根據中國《婚姻法》,贍養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義務。然而這項法律并未明確“贍養”是否包括“精神贍養”。在很多年輕人眼里,“贍養”只是給步入老年的父母提供生活費或醫藥費。
“空巢老人”們“精神贍養”的訴求得到了立法者的回應。今年6月,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草案中提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但這項草案卻一度引發各界爭議。在微博上,網友“吳豬子”說:“現代社會生存艱難,更多人只能一年回一次家,一個電話、一份禮物、一張匯款單,難道你能說他不孝?就算以法律強制回家,又有何意義?”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