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是怎樣偷走我們的心的呢
無論是在中國的菜場還是意大利的市集,精明的商人都懂得揣摩顧客的心理,把貨品夸得質量好又便宜。今日隨處可見的廣告更是無奇不有。然而廣告中蘊藏著怎樣的心理學理論,它們是如何偷走我們的心的呢?
世上最早的廣告可謂是早些時候街頭巷尾的吆喝聲:“蘿卜賽梨嘞,不甜不要錢啰!”無論是在中國的菜場還是意大利的市集,精明的商人都懂得揣摩顧客的心理,把貨品夸得質量好又便宜。今日隨處可見的廣告更是無奇不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富有創意的廣告世界還和幾位心理學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日廣告的神奇效應。
美國西北大學的沃爾特•斯考特(WalterDillScott)是第一位將“說服”的概念引入到廣告當中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只要對心理學的原理加以利用,人們那自以為傲的理性是很容易被說服從而變得順從的。在他的《廣告的原理和實踐》一書中,有兩個技巧被反復提及:直接的命令,也就是不斷地向客戶提出諸如“請使用這個美妙的產品吧!”這樣的要求。另外就是以優惠券的形式對顧客施以小惠。
而基于心理學中關于注意力的研究,他認為可以利用人們對廣告的注意力來評定一個廣告的優劣。廣告里利用“前后對比”的形式也是因為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提高人們對產品價值的關注,而反復出現的廣告也會讓人印象深刻。看來,“腦白金”的廣告還真是繼承了斯考特這位廣告大師的衣缽呢!
說到心理學家對廣告行業的貢獻,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心理學家。他名叫華生(JohnWatson),是鼎鼎有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主張行為由獎勵和懲罰的規則被塑造。華生提出,一個好的廣告應當抓住人的三種情緒:愛,恐懼和憤怒。他認為,如果一個牙膏廣告做得好,往往不是因為牙膏本身可以維護牙齒堅固,而是因為潔白的牙齒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性吸引力。同時,他還大力推廣在廣告界利用客觀,科學的方法進行市場研究,例如利用人口普查的數據來定位潛在用戶。此外,他還推崇名人效應,原因也出于情緒心理學:人們買產品并不因為他們愛產品,而是愛他們的偶像。
在現代廣告中,心理學因素利用三種技巧魅惑了我們。
首先,當信息來源于可靠的人或是有吸引力的人的時,人們的態度更容易被改變,用名人做廣告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人們更信服那些看上去不那么像廣告的信息。想想那些越來越囂張的“軟文”和“植入性廣告”,來得不是沒有道理。
最后一個技巧就是巧打年齡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最容易被說服,而25歲以后的成人會變得更加固執難以改變。看看那些針對年輕人的啤酒和奢侈品廣告,你就知道他們不僅想要吸引年輕人加入消費大軍,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一輩子都成為品牌的忠實顧客。
現在的廣告中已經被心理學無孔不入地植入了各種概念。所以下次被廣告俘虜的時候,不用為乖乖投降而苦惱:它可是真的很懂偷心的藝術呢!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