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向這個急躁的世界投降
只要我們細心就會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確實太多于浮躁了,每一個人都處于很多的浮躁當中呢,為什么我們的這個世界會那么的浮躁呢,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呢,浮躁代表了很多的東西呢。
我媽常常喜歡念叨:人家又不喜歡你,你干嘛還要去喜歡人家。以前我一直想不出什么話反駁,只好簡單粗暴地回應:一邊去,你一老娘兒們你懂什么你。
我見過很多人,換男女朋友比換內褲還勤快的那種自不必說,還有像我們宿舍的悶騷青年,追女生,人家不睬他,他郁悶一陣子,提槍掉馬就直奔下一目標而去了。我在旁邊看的目瞪口呆。你要問他,他保準振振有詞:人家又不屌我,我喜歡她有什么用。是的,有什么用。然后還會反過頭來勸我:沒用的,我跟你說……這仿佛是如此的天經地義,如此的不證自明。
昨天,我仔細地想了想,終于想通了這個問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你究竟是喜歡一個人本身,還是喜歡一種預期,一種前景,喜歡一種未來對方有可能和你上床睡覺結婚生子的可能性?
這個年齡很多人都急吼吼地尋找另一半抱團取暖。要我說,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喜歡對方本身,這很難說。我這么說可能一來打擊面太廣,二來沒有調查取證,所以顯得不那么令人信服。其實這很好判斷,那就是捫心自問:換一個人行不行?
這樣多少有點神經質。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存在一個絕對不可替代的the one。否則的話,這個世界會麻煩許多。小的時候,小到我才第一次思考愛情這回事的時候,我就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你喜歡一個人,而這個人在茫茫人海中又恰巧喜歡你,這是多么大的一個巧合啊!而幼小的我放眼望去,這個世界上充斥著不可勝數的一對對巧合。
要解釋這樣一件事,只能說明,在大多數人眼里,另一半絕不是不可替代的。而每一個個體的特質,很大程度上是相異的。換句話說,要追溯這種可替代性的載體,那可能就是每個個體作為伴侶所能為對方提供的“服務”了。
比如說,深夜陪你聊天,閑暇陪你娛樂,工作學習相互鼓勵,人情冷暖相互慰藉,生理需要相互解決。然后買房結婚,構筑家庭,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老了之后相互扶持,終了一生。這些都只是些伴侶給你帶來的效用而已。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產生感情,不過這個感情的基礎來自于這些過程當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是來自于對方本身。換句話說,換一個人,你照樣可以和他她積累起深厚的感情。而關鍵就看誰最開始和你開啟這段旅程。
所以,少不更事的時候,我們總以為只有某個特定的對象才能給我們帶來這一切,只有他們才能給我們幸福感。而后長大了我們知道并不是這么回事。“好女人多的是的,何必呢。”我無數次地聽見這句話。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吧。
這一切,也很美好。但這不是我想象中的愛情。
就像我那個倔強的困惑,如果不存在將就湊合的心理考量,如果每個人都是固執的完美主義者,那么怎么可能你喜歡的人也正好喜歡你呢?但是,一旦喜歡,那便是雷打不動的定格。愛情所投射的對象本身基本不會產生多少重大的變化,除非她人品突變,性格突變,樣貌突變,而這一切絕對是小概率事件。愛情對象在那,那么愛情本身便隨之恒定。她不喜歡我,那么我也就不喜歡她了,這作何道理?我喜歡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可能喜歡我”“我們可以像情侶一樣生活”這種期盼。
那么你是不是清楚了呢,知道其實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浮躁了呢,這種浮躁會一直影響著很多的人,會給很多的人造成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屈服世界的浮躁當中呢。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