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和悲觀主義者打交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悲觀主義者,這些悲觀主義的人會影響自己和身邊人的情緒,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更好的和悲觀主義者打交道呢,下面就來具體的看看吧。
你想對一個消沉的人表達關心,最好先弄清楚他或她是一時受到打擊而沮喪呢,還是長期的心情低落。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大可以隨意選擇揮灑愛心的方式,但是對于后者就要小心了。就算此人還達不到抑郁癥的程度,那至少也可以劃分到悲觀主義這一人群中。
盡管塞利格曼提出“習得性樂觀”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所謂悲觀和樂觀更多的還是一種天性,這就是為什么你只會看到一個悲觀主義者去“學習”樂觀,而真正的樂觀主義者從來無須為此操心。而如果你正確地領會了“天性”這個詞的含義,你就會知道,不論你喜不喜歡,它是你自出娘胎就隨身攜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有的人天生就長了六個指頭一樣。
生為一個悲觀主義者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的快樂閾限就是比一般人高,從而很可能造成在別人眼里你是個難以取悅的人;意味著對任何事物你注意到的總是糟糕的那一面——沒有搞錯,你看到的杯子永遠就是半空的;(寫這段的時候我想起朋友讓我欣賞她的結婚照時,一共三套,結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套我覺得最糟糕的,你能說這不是一種天性嗎?)還意味著在經歷同樣多的打擊和挫折時,你比很多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癥。然而這種煩惱卻很難向其他人表達,而不讓自己和對方覺得你是在無病呻吟。就這一點而言,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確處在難以溝通的兩極。
就像之前說的,如果你想安慰一個悲觀主義者,要小心你的表達方式,你可能在無意中給他或她施加了壓力。
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成功學的書,教人們怎樣進行自我肯定,比如每天對自己說“在我所從事的領域,我是出類拔萃的”,“我有足夠的時間、能力、智慧來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誰說我比別人差,既然我們考入同一個學校,就證明我不比別人差”,“每天我都激勵自己去實現人生目標”,“我建立了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熱情的自我”。這類成功信條現在仍然十分流行,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它們的作用呢?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們考察了成功學極力鼓吹的自我激勵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對于本來就比較有自信,對自己比較滿意的人,重復的自我肯定如“我討人喜歡”確實讓他們的情緒稍有提升,而那些本來就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反復對自己說“我討人喜歡”反而讓他們的情況更加糟糕,情緒變得抑郁,對自己也更加苛刻。最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讓一半人在默念“我討人喜歡”這句話的同時努力思考,尋找這句話成立的依據;而另一半人則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用這句話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適。結果跟同時考慮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相比,那些拼命想證明自己討人喜歡的人變得更加抑郁,對自己的滿意度也更低。
在兩種相互抵觸的理念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是很困難的,我們并非不可以對自己說出違心的表揚,然而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還是會抗拒與真實自我不相符的判斷。強迫自己說一些表揚的話,反而會讓人想起自己的本質和這些溢美之辭是多么不相符,這些積極的自我褒揚反映到潛意識里,就變成了對自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傷害。
一個消極的人能變得積極起來當然好,但是它應該建立在真實、全面地認識和接納自我的基礎上,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然而很多悲觀主義者都會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也討厭甚至憎恨這樣的自己。公平地說,如果能夠選擇,恐怕很少人會自愿生為一個悲觀者,盡管悲觀也有它的好處,但還是痛苦的成分比較多。
我們看到一個悲觀的朋友或親人整天長吁短嘆,為各種事情憂心不已時,都會為他或她感到焦急,希望他能變得快樂起來、積極、陽光起來——越快越好。而過于熱切的期待,有時反而加劇了悲觀者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當然啦,你如果想跟自己身邊你的悲觀主義者打交道的話,對他們表示自己的關系的話,你最好先知道她是一時的沮喪呢,還是因為長期的心情低落呢。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