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恐艾癥最好的方法是心理治療
對于艾滋病很多人都是感覺是非常的害怕的,其實艾滋病的傳播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的迅速的,掌握好心理治療的方法就可以幫助解決恐艾癥啦,下面就來具體的看看吧。
為什么會產生“恐艾癥”?
從目前接觸的“恐艾癥”患者看來,大部分都有過不潔性交、吸毒等高危行為,而且多半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們也善于在網絡上、現實中尋找解答,卻依然對艾滋病的防治知識一知半解。其實,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確實與吸毒、不潔性生活史等行為有關,有過這類高危行為的人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恐懼感,害怕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同時,艾滋病急性感染的初期癥狀類似感冒引起的發燒、頭痛、淋巴結腫大,而“恐艾癥”患者就會把本來是感冒引起的一些癥狀當成感染了艾滋病毒。
根據真正診斷艾滋病的標準,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全部都會出現抗體陽性。雖然目前研究發現,抗體陽性出現的時間有一段“空窗期”,但有過高危行為之后3個月內檢測不到抗體陽性可基本排除感染的可能性,6個月之后仍為陰性便可100%排除。
“盡管如此,仍有一大批高危行為已經過去幾年的人,仍然活在對艾滋病的恐懼和害怕中。
應對“恐艾癥”我們該做什么?
面對這一人群,心理疏導是最重要的。艾滋病恐懼癥者大多有過高危行為,這些行為確實會使艾滋病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這種行為是社會道德規范所不容許的,因而在內心深處,他們經常感受到道德的譴責和社會的壓力,產生矛盾感、羞恥感、負罪感。加之對艾滋病知識的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傳染性,把一些艾滋病癥狀與自己的感覺一一對號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懼當中。一些心理素質差的人更容易患艾滋病恐懼癥。這種病癥也反映出了他們的性格缺陷。面對這一群體,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幫助他們擺脫艾滋病恐懼癥的陰影。
遠離艾滋病和“恐艾癥”的幾種可能
在這個性觀念越來越開放的時代里,性傳播疾病已經成為一大社會痼疾,這是醫學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在遠離艾滋病和“恐艾癥”方面。
1、性生活做好防護
通常我們認為只要不“亂交”,是固定性伴侶就不會感染艾滋病,但根據近幾年臨床病例看,固定性伴侶更容易使人放松警惕,少用甚至不用安全套。“性傳播途徑增多意味著性生活應該盡可能使用安全套,因為你不知道你的伴侶是否被感染。”統計數據顯示,有一半以上的艾滋病攜帶者的家屬會被感染,而他們并非全部是有多個性伴的人。
2、拒絕多個性伴侶
多個性伴侶容易感染艾滋病與個體在多個性伴侶交往中感染性病分不開,個體在患上性病后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若性病患者的皮膚粘膜有炎癥或潰瘍,性交時愛滋病病毒就容易進入體內。即使無破損或潰瘍,也可因刺激生殖器部位的免疫反應而使愛滋病病毒較易傳播。此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如同時患有性病,通過性傳播艾滋病毒的危險性可比HIV感染者高3~5倍。
愛滋病是一種通過性等多種特殊方式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性伴侶越多,感染HIV病毒的幾率越大。
3、不拒絕排斥心理干預
“恐艾癥”表現為與現實不相稱的擔憂并表現為社會行為的紊亂,心理干預先是給他做心理治療,再適時開些抗焦慮藥,用以緩解、排除內心的疑慮,進而幫助來訪者澄清情緒困擾,質詢患者認知偏差,幫助其客觀評估自身狀況(包括風險水平、軀體癥狀、情緒與行為沖突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恢復社會功能。
那么你是不是清楚了,知道要怎么樣才能解決自己對于艾滋病的恐懼呢,對于艾滋病來說,不要去懼怕,更多的進行心理上的治療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