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難道就是最好的選擇么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這要成為一個誠實的人,但是怎么樣城誠實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么,其實不是這樣的,有一些時候,善意的謊言對我們來說也是重要的。
沒人愿意因為未踐約而與人對峙,即使對方好言相向。很多人會想方設法避免聽到他人給出自己不愿意聽到的回復。這樣做的弊端是,我們可能會因此而無法獲知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能夠增進生活及人際交往中的正直、敬意和信任。阻止他人給出自己不想要的信息的最常見的方法,是否定他人對自身言語或行為反饋的合理性。例如“我很失望,你沒有如約去跟進我們一直在做的項目”,或是“當你沒有如約參加會議的時候,我很擔心你是不是出了事,還是我把會議時間記錯了”,或是“自從你四次爽約之后,我已經不那么信任你了。”
當自己重視的人對自己不信任、失望、憤怒或有其他負面情緒時,我們會很難受。當我們找借口,替自己的行為辯護以削弱或最小化對方情緒的合理性;或是簡單的告訴對方自己在做更重要的事情;或他們不應該感到沮喪時,大部分情況下對方都不會覺得自身的情緒不對,反而會更加不信任、不尊敬你。人們常常會給出各種理由來否定對方憤怒,失望,不信任或焦慮等負面情緒,如:1)我這么做是有理由的,2)你不應當認為這是針對你的,3)你小題大做了。冷靜一點。不算什么大事。你上周/上個月/去年也遲到過啊。能不能就此打住?往前看吧,兄弟。”等等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時不時會聽到或說出這些話。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應該知道這些回復都是無法否認他人的感受的,只是為了逃避自身違約的責任或是隨之而來的愧疚或憂慮。
為了防止我們人性中的缺陷、不足和弱點因為某一行為而被揭露,進而玷污了自身形象,我們會想方設法讓對峙或指責我們的人沉默。底線是,我們不想自己看上去很糟糕,不想讓別人覺得自身不可靠,麻木不仁或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主動或被動表達的憤怒或無理的語言,傷害性行為,或違背信任的行為揭露了自身性格中不討喜的一面時,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羞愧或尷尬,我們很自然得會找借口,為自身開脫。
“中傷信使”并不是與信息傳遞人相處的最好方式,不論信息如何讓人難以接受,也值得去聆聽。畢竟有時候,我們也不一定知道自己侵犯他人的地方,而即使我們知道自己不對,也不太愿意去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一旦自我防御機制成功將我們不愿意聽的阻擋在外,我們就喪失了必要信息,無法改善笨拙的處事模式,無法減少重犯的頻率。
如果別人爽約后,你用憤怒、惡意或評判的態度與人對峙,可能會迫使對方閉口不言或收回自己的話。但是這樣并不意味著你贏了。這些情緒并不會消失,而是隱藏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情緒以各種微秒的形式堆積起來,最終直接或間接得爆發出來。
結果就是,伴侶經常圍繞金錢、性生活、孩子和姻親這些話題而爭吵,掩蓋了權利、控制、尊重、信任、自由和接納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是情緒被長期忽視、否定或否認的情況下產生的,有時甚至可能累計并被忽略了幾十年。當這些不受關注的情緒不斷累積,直到無法承受;就像我們的情緒承載箱無法承載、情緒電路過載后,斷路器會直接關掉電路。而這種情況下,不是直接重置斷路器就能解決問題。你的情緒系統需要大修,更糟糕的情況可能都無法修理。
當面對違約,或面對需要注意或理解的人群時,沒有事情是“小事一樁”的。對情緒困擾不予以注意是個大問題,如果否認這種困擾會將問題變大。
當聽取他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而引起的困擾時,我們需要忍耐力、自控力,意向性,脆弱以及其他個人品質。極少人在成年時就完全具備這些品質。只有在與人交往的種種考驗中,我們才會有動力強化這些品質,并有機會不斷完善。當我們將與人交往的挑戰作為自我發展的機會時,就能夠改善人際關系,甚至改善自身生活。這可是件大事!
確實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時不時的聽到人家說出這些話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的話,你應該知道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完全的選誠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