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愛宅 也許是得了休閑病
很多白領都希望在周末的時候可以宅在家里,也許很多時候這是休閑病在影響吧,休閑病對于一個白領是非常的多,尤其是在周末,特別喜歡宅在家里呢。
每年放假安排時間表出爐時,都有很多人抱怨假期少,調休打亂生物鐘。可真有了假期,人們又不太會利用來之不易的休閑時間。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發布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天的休閑時間平均是2.55小時,較3年前的2.16小時有所增加,但仍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除去工作和睡覺,休閑時間每天不足1小時的占1/4,只有1~2小時的超過兩成,還有近一成人一點休閑時間也沒有。從休閑方式來看,中國人2/3的休閑時間是靜態的,1/3的休閑時間是消極的,而且戶外休閑活動很少,上網、看電視成了主流。
許多人一放假就無所事事,將時間消磨在上網、看電視上。隨著家庭結構轉變,這個時代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被關注、被認同、獲得存在感。廣大年輕人在長輩的密切關注下成長,更容易感到孤獨。如今的時間被堵車、擠地鐵等切得零零散散,拿起手機刷刷微信、微博,能夠滿足這些社會化的需要。而朋友的“點贊”就像逗小朋友玩的糖果一樣,時不時哄你開開心。
還有人把休閑與工作對立起來,認為休閑是“閑生是非”、“玩物喪志”,把有假不休、超負荷工作看作成功人士的“標配”。如果沒在工作,就會心生負罪感和空虛感,甚至因焦慮和自責而失眠。中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因忽視休閑的調適作用,不堪重負導致過勞死、抑郁自殺的悲劇也頻頻發生。
更有不少人得了“休閑病”。荷蘭心理學家艾德·溫格霍特教授發現,有人平時工作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工作壓力剛解除時,就會出現惡心、頭痛等癥狀。《生命時報》曾做過一項6000人的調查,其中六成人在假期會出現各種不適。研究表明,壓力水平與個體的動力或績效曲線呈倒“U”型關系,即持續過重的壓力不僅降低動力和績效,還會導致心理扭曲、身心受損、行動失范。而且,網絡社交給不了我們面對面交流的全部信息,而擁抱、握手、親吻、搭肩等肢體接觸被證實有助改善情緒。最新研究表明,人與人接觸時會散發出一種信息素———費洛蒙。人類通過嗅覺等接收它,達到舒緩壓力、調節情緒等作用。
當身體拼命向前沖的時候,要學會停下來,享受休閑帶來的愉悅感。雙休日、節假日,不妨拋開手機,丟掉枕頭,試試心理學家推薦的7種積極的心理休閑方式吧。
1.程序式休閑。就像四季交替可以調節人的植物神經一樣,每天做到忙中有閑、張弛有度,也能及時調節精神緊張度。如每天工作1小時左右,安排幾分鐘活動身體,跟同事講笑話。
2.轉換性休閑。長期陷入某個難題中無法自拔,以致茶不思飯不想、思路狹窄時,不妨看看電影、讀本小說、欣賞書畫音樂作品等,不僅能緩解精神疲憊,還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互動性休閑。閑暇時去掉任何偽裝,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伴侶談心,彼此益智養心,讓真摯的情感滋潤和調節心境,使“一個痛苦變成半個痛苦,一個快樂變成兩個快樂”。
4.怡情性休閑。靜坐調息,靜納百川,如坐在自家陽臺或庭院里,悠然欣賞和感知自然,或走出書房、辦公室,忘卻工作、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寄情于山水之間,放松與釋放壓力,進而產生新的感悟,而且性情也可以逐漸變得平和、溫雅。
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周末更多的去出去走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自己的家里宅著呢,我們千萬不能讓自己在家里得休閑病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