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常遇的情景和尷尬
很多人熱愛心理學,覺得心理學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學問,在剛開始徘徊在心理學大門外的時候,覺得里面的世界絢爛繽紛多彩,也充滿的好奇與向往。在相當一段時間的學習,包括理論基礎、案例實操之后,終于他們走上了夢寐以求的心理咨詢師崗位。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說說心理咨詢師常遇的情景和尷尬的趣事吧。
一類:寄希望于一個電話上
心理咨詢師不是神,不可能一通電話就能解決求助者的全部心理問題,寄希望于一個電話上,也體現了求助者在潛意識里不想面對自己,逃避問題的心理模式。也許他只想找個情緒“垃圾筒”傾訴一下,讓自己暫時的放松一下,并非真的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二類:張口就問咨詢師:你能解決我什么問題
心理咨詢是通過求助者與咨詢師雙方在信任的基礎上真誠交流的過程,在咨詢中咨詢師通過多次專業心理技術的輔導,使求助者逐漸走向改變自己,自我成長,解脫痛苦。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是求助者本人要主動配合,十分信任咨詢師。
三類:要和咨詢師在QQ上閑聊
QQ上閑聊的方式是非正規的心理咨詢方式,因沒有權利和責任的劃分與約束,雙方都比較隨意,很難起到滿意的咨詢效果,也不利于保護求助者的隱私。
四類:你們的費用可以少點嗎
咨詢師的收費標準是根據自身的資歷,能力,學習投資成本,市場需求等綜合-因素來定的標準,心理咨詢師兼顧了老師與醫生的雙重角色,求助者討價還價的行為是不尊重對方勞動成果,更不尊重自己的表現,也反映出其潛意識里藐視自己生命價值,覺得自己夠好的心理模式。個別求助者若確實因經濟條件拮據可以向咨詢中心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先付一部分咨費,余額按承諾的還款計劃分期支付,一個人必須敢于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該承擔的責任,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五類:我在別處咨詢了沒好,還花了錢,在你這可不可以先咨詢了我滿意了,再付費
咨詢效果和諸多因素有關,咨詢效果不明顯不全部是咨詢師的責任,如果求助者抱著試試看的懷疑心理,必然會導致咨詢效果打折。人的心理微妙復雜而變化莫測,心理咨詢工作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對于求助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心理的冒險,除了金錢流失恐懼方面,還有人際交往信任感等方面都要克服以往的習性,才有可能遇到一個合適的心理咨詢師,開始一場改變自己,成長心靈的運動。心理咨費的支付本身就是心理咨詢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求助者是否下決心改變自己的開始。
六類:從不預約時間的人
咨詢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預約工作制,如不提前預約就登門咨詢,可能會碰到以下兩種情況:一、找不到合適的咨詢師,因為在沒預約的前提下咨詢師一般都不會在咨詢室坐等客戶,在咨詢中心日常辦公的大都是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二、也可能咨詢師正在忙個案咨詢,無法同時分身來幫你。
七類:預約了時間不準時來,或臨時爽約又不提前告知的人
咨詢師一天的有效工作時間有限,因工作性質是一對一咨詢,時間相對都比較固定,如果遲到了會造成因咨詢時間不足而影響效果,如果延長時間會占用下一個求助者預約好的時間,所以求助者和咨詢師應盡量提前10分鐘到咨詢室準備。臨時爽約不提前告知對咨詢師來說已經支付了時間成本,所以一般在正式的療程咨詢中會約定雙方的責任與權利,違約者需為自己的遲到或爽約負擔一定的經濟賠付。
很多心理咨詢師在接受來訪者咨詢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境:來訪者寄希望于一個電話上,或者張口就問咨詢師:你能解決我什么問題,或者要和咨詢師在QQ上閑聊,或者覺得費用太貴,或者希望先咨詢等滿意了再付費,甚至會遇到不準時不守約的人等等,確實挺尷尬和無奈的,這些都是心理咨詢師之路上有可能遇到的,還是平常心對待。
-
老人看新聞易引發焦慮情緒對于一些中老年人來說,他們在家里沒事的時候都特別習慣性的去看一些法制社會的,可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經常去看這樣的節目,肯
-
你就是你潛意識里想象的模樣你了解自己嗎?你平時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嗎?你可知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法碰觸到另一個自己,潛意識中的自己。心理學家告訴
-
心理陷阱 誘人掏腰包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心理陷阱主要有哪些?這些這是今天小編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常見的心理陷阱主要包括心理賬戶誤區;認為東西
-
給心靈買張電影票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否小編我一樣,喜歡看電影,是個十足的電影迷。尤其你還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那么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
-
為什么有些人如此愛“裝逼”?相信所有關注今年里約奧運會的童鞋都聽說澳大利亞霍某人詆毀我們游泳健將孫楊的事跡了。的確,這件事尤其是那段視頻出來后,大家